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为重建中国古史框架、探寻中国文明起源,提出“古国—方国—帝国”为古代国家形成的“三部曲”,“古国”是凌驾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史前时期的长江下游出现过哪些“古国”?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先生对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有着深入研究。近日,“人文周刊”与张敏研究员展开对话。

人文周刊:您在长江下游古国文明的研究中提出了“古国文明三要素”和“酋巫司职”的概念,请您先谈谈这两个概念,可以吗?
张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了“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我国学者将国家分为古国、王国、帝国三个发展阶段。古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初出现的国家形态,但古国文明的标志是什么?答案不一。我将具有“王都”性质的中心聚落、具有“王陵”性质的大型墓葬、象征“王权”“神权”的礼仪用器等可以观察到的考古学文化现象,概括为“古国文明三要素”。
“王权”与“神权”是早期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权力。古国时代,掌控“王权”的是“酋”,掌控“神权”的是“巫”,我以“酋巫司职”为楔入点,通过“王权”“神权”的研究,来探讨长江下游的文明化历程的核心所在,以此来开掘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

人文周刊:您在长江下游古国时代的研究中,将史前时期的长江下游分为山前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里下河平原、古丹阳湖流域、太湖平原文化区,请问这些地理单元中,哪些史前文化进入“古国时代”?
张敏:长江下游古国时代是一个体系庞大的研究课题,今天我们只能在宏大叙事的语境下谈谈长江下游的古国时代。
江西湖口至上海吴淞口的江段为长江下游,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长江下游的不同地理单元分布着不同的史前文化,根据“古国文明三要素”观察,先后出现了“崧泽古国”“凌家滩古国”“良渚古国”和“薛家岗古国”,“王权”“神权”的此消彼长展现了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宏伟画卷。

人文周刊:为什么说长江下游古国文明的基因萌生于太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
张敏:鲍家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构成了太湖平原史前文化的序列,生存竞争、社会发展构成了长江下游古国时代的主旋律。
长江下游史前文化的源头在太湖平原,鲍家文化是长江下游最早的史前文化,溧阳鲍家、常州蒋家墩遗址的发掘实证了鲍家文化为马家浜文化之源。
长江下游史前文明的源头也在太湖平原,张家港东山村与金坛三星村的考古发掘表明马家浜晚期的太湖平原先后出现了“女酋男巫”与“男酋女巫”的社会管理模式,母权制的废止和父权制的出现表明古国文明的基因已孚萌于太湖平原。

人文周刊:为什么说“崧泽古国”是长江下游最早的古国?
张敏:距今5500年前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也是我国文明化进程中的古国时代,古国时代的长江下游正处于这一变革时代的风口浪尖,太湖平原的崧泽文化成为这一变革时期搏浪弄潮的先行者。
崧泽文化由马家浜文化演进而来,张家港东山村是最高等级的崧泽文化遗址。东山村发现了崧泽早期的具有“宫室”性质的特大型单体建筑,发现了具有“王陵”性质的特大型墓葬,发现了随葬象征“王权”“神权”的礼仪用器,东山村是具有“王都”性质的中心聚落。
礼仪用器的研究表明,“崧泽古国”是由“酋”主宰的王权社会,“崧泽古国”实行“酋巫一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太湖平原不同聚落群的架构分析和等级研究表明,“崧泽古国”出现了由北向南的分级管理模式,“崧泽古国”的“酋”对太湖平原实行一元化管理的政治体制,“崧泽古国”的基层单位已由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崧泽古国”的出现,标志着太湖平原共同体的形成,“崧泽古国”的出现开启了长江下游古国时代的新纪元。

人文周刊:您曾提到“良渚古国”是古国时代不可逾越的巅峰。赫赫有名的“良渚古国”取得了哪些出色成就?
张敏:距今5300年前后,“崧泽古国”转型为“良渚古国”。“良渚古国”出现了城和水利工程、祭坛和宫殿、王陵和贵族墓葬等象征国家组织和社会结构的遗迹,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象征“神权”“王权”的玉质礼仪用器,造型、纹饰高度统一的玉琮、玉璧、玉钺与神人兽面纹表明“良渚古国”是由“巫”主宰的神权社会,表明“良渚古国”实行“巫酋一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古城与水利系统反映的城市规划、墓葬反映的社会等级、玉器反映的公共权力表明“良渚古国”政体组织的等级化、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神性艺术的标准化在古国时代是绝无仅有的,“良渚古国”也因之成为古国时代不可逾越的巅峰。

人文周刊:您曾提到“良渚古国”的多元化与多极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现象?
张敏:“良渚古国”自诞生之初便存在着多元化与多极化现象,常州寺墩、杭州反山、上海福泉山是先后出现的具有“王都”性质的中心聚落。
“良渚古国”是政治权力多元化的神权社会,太湖西北部因政治权力的积淀形成了“寺墩聚落群”,太湖西南部的族群通过整合形成了“反山聚落群”,寺墩聚落群与反山聚落群成为太湖西北部与太湖西南部并立的政治中心;距今4500年前后,太湖东部的族群通过融合、重组形成了“福泉山聚落群”,至此,太湖平原形成了三个政治中心。

“寺墩聚落群”与“反山聚落群”的“王陵”除随葬玉璧、玉琮、玉钺之外,都出现了象征“神权”“王权”的大型扁体玉琮和大型宽体玉钺,“福泉山聚落群”的“王陵”除随葬璧、琮、钺等玉器之外,还出现了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和人头盖骨制成的“碗”,表明“良渚古国”的最高等级礼仪用器已从无生命的材质转向有生命的材质,已从礼器变为“法器”。从两雄并存到三足鼎立,暗示着“良渚古国”公共权力的再度瓜分,预示着良渚社会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良渚社会的崩溃不仅象征着古国时代的终结,而且象征着王国时代的发端。

人文周刊:您刚才谈了太湖平原的文明化进程,那么其他地理单元又是什么状况呢?
张敏:与太湖平原相邻的是古丹阳湖流域和里下河平原,与太湖平原相望的是巢湖平原,山前沿江平原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今天暂且不谈山前沿江平原和“薛家岗古国”。
古丹阳湖流域分布着北阴阳营文化,里下河平原分布着龙虬庄文化。当太湖平原诞生“崧泽古国”之时,北阴阳营文化与龙虬庄文化皆未出现中心聚落、大型墓葬和礼仪用器,研究表明北阴阳营文化与龙虬庄文化的社会形态尚处于松散的族群联合体阶段;距今5500年前后,北阴阳营文化与龙虬庄文化都突然消失,古丹阳湖流域、里下河平原都成为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区。

巢湖平原分布着凌家滩文化,距今5600年前后巢湖平原也进入古国时代。含山凌家滩是具有“王都”性质的中心聚落,凌家滩有内外环壕,环壕内有“宫殿”“庙宇”等建筑基址和广场、祭坛、祭祀坑、积石圈等祭祀遗迹,具有“王陵”性质的墓葬随葬玉质礼仪用器多达200余件,象征“神权”的玉器表明“凌家滩古国”是由“巫”主宰的神权社会,“凌家滩古国”实行的是“巫酋一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距今5300年前后,“凌家滩古国”突然消失,巢湖平原也成为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区。
人文周刊:距今5500—距今5300年,在龙虬庄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凌家滩古国”神秘消失之际,“崧泽古国”却转型为“良渚古国”,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张敏:文化现象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出现了地缘突围、制度瓦解、强制移民、体系重构等文化现象,正确地理解这些文化现象,科学地诠释这些文化现象,是古国时代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考古学文化的突然消失意味着族群的消失,太湖平原周边人口的大量流失意味着长江下游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据太湖平原突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测,龙虬庄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凌家滩古国”的消亡时间与距离太湖平原的远近成正比,里下河平原、古丹阳湖流域和巢湖平原的原始先民先后流向了太湖平原。
稻作农业经历了野生稻—“栽培的稻”—栽培稻的发展历程,龙虬庄先民通过栽培驯化率先完成由“栽培的稻”向栽培稻的转型。当龙虬庄文化消亡之后,太湖平原突然出现了高产农业,意味着掌握优良水稻种子和先进栽培技术的龙虬庄先民流向了太湖平原。
古丹阳湖周边与巢湖周边的低山丘陵有丰富的玉矿蕴藏,北阴阳营文化和“凌家滩古国”的辨玉、采玉、琢玉技艺高于“崧泽古国”。“良渚古国”突然出现大量造型复杂、纹饰繁缛的玉器,意味着掌握先进治玉工艺的北阴阳营文化和“凌家滩古国”的玉工流向了太湖平原。

公共工程从规划设计到竣工落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良渚古国”突然出现“王城”、“王陵”、神庙、宫殿、祭坛、水坝、长堤等一系列公共工程,大型工程的涌现意味着太湖周边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与技术资源涌向了太湖平原。
“崧泽古国”向“良渚古国”转型的实质是由“酋”主宰的王权社会转型为“巫”主宰的神权社会,“凌家滩古国”移民太湖平原后,由于巢湖平原的巫觋群体渗入“崧泽古国”的上层社会,从而导致“崧泽古国”向“良渚古国”的转型。
人文周刊:谢谢您给我们宏观介绍了长江下游的古国时代,最后请您谈谈,长江下游的史前文明有哪些特点?
张敏: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实质是“酋巫政体”的发展历程,从“女酋男巫”到“男酋女巫”,从“酋巫分立”到“酋巫一体”再到“巫酋一体”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太湖平原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历程。

“多元一体”是中国考古学从文化共同体的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理论,长江下游是“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长江下游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潮中独树一帜,长江下游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独领风骚;长江下游的文明化历程映射出中华文明起源模式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谱写了中华文明由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的壮丽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顾星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