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23日),38所高校已发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并开启报名。
强基计划自2020年实施以来,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备受社会关注。与往年相比,今年强基计划实现了招生领域的跨越,计划也扩容不少,报考规则也有不小的变化。
全新跨越!新增热门工科、交叉专业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学工程……今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6年,记者注意到,各高校在强基计划中投放的招生专业,已经不拘泥于基础学科,增加了不少热门的新工科专业,从基础向“基础+前沿”拓展。
在省内,南京大学今年新增了智能科学、电子科学两个培养方向,分别依托人工智能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进行培养。智能科学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且能够解决企事业单位关键技术难题能力的高水平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电子科学聚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电子系统设计及其自动化等相关领域,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性、关键性与先导性产业的基础研究人才。东南大学也新增了智能科学和电子科学两个培养方向,分别依托集成电路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培养。
各高校新增专业方向均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培养。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瞄准航空宇航、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发展需求,新增航空航天类(飞行器制造工程)等4个专业。厦门大学紧密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和创新药物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新增药学培养方向,强调形成特色的“创新药学人才培养立体模式”,贯穿新药研发环节于培养。新增药学相关专业的还有中山大学等。中国人民大学新增数据计算及应用专业,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新增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看似传统的专业也增加了新内核,实现基础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比如,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数学与应用数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AI+机器人”为培养特色,为学生未来进入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工作奠定基础。武汉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除了基础数学研究与应用之外,还新增了智能科学培养方案,后者依托人工智能学院培养。
在招生简章中,清华大学指出培养环节将“强化基础,引导衔接关键领域”,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按照理工双学士学位培养。学生可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自主申请选择工科衔接方向。强基计划学生也可按照“一人一策”的办法,在学科交叉领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适度扩容,招生范围与人数均有增加
综合今年双一流本科扩招政策,及高校公布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来看,今年另一利好趋势是招生人数将有明显的增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进一步增加“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的规模。在去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记者梳理发现,3月以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20余所“双一流”高校扩招计划普遍增加100—150人,有高校甚至增加了500人。这些扩招的计划不是简单在招生名额上做“加法”。如北京大学,新增招生计划将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扩招计划将在“AI+”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交叉复合型人才储备;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将继续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结合“双一流”扩招方向,2025年“强基计划”或将继续增加招生规模。目前已有不少高校透露,今年强基计划招生人数将同步增加。据南京大学招生办透露,今年不仅新增了两个热门培养方向,总体招生计划也略有增加。
同时,不少高校今年扩大了招生区域的规模。如,电子科技大学新增面向江苏、湖北、陕西和山西4个省份招生等;东南大学新增面向河北、辽宁、内蒙古、云南和青海5省招生;中国海洋大学新增在吉林、上海、重庆、云南、甘肃5个省市招生;中国农业大学新增贵州、新疆2个省份招生。华南理工大学新增广西、甘肃2个省份招生。
竞赛优待缩紧,但“偏科生”优势或将扩大
今年强基计划简章公布后,不少人惊呼“竞赛金银牌遇冷”。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取消了第二类五大学科竞赛二等奖及以上考生的破格入围资格。
竞赛优待缩紧是否意味着金银牌含金量变低?有相关分析指出,这些学校并非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考生的目标院校,竞赛破格生主要还是集中在清北、华五等顶尖高校,竞赛金银牌考生依然优势明显。
同时,从今年政策来看,拥有相关学科竞赛经历或单科成绩优异考生,优势或将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众多高校跟进“小破格”入围模式——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跟进“单科小破格”入围模式。
所谓“小破格”,即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可破格入围,比如,北理工招生简章明确,未入围的考生,如有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取得满分的,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另一方面,单科成绩加权入围系数翻倍——目前发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高校中,南开、天大、湖大、西北农林、中海洋等多所高校新增单科成绩加权入围政策,北理、华南理工、华东师大、大连理工保持以往单科成绩加权政策。大部分高校单科成绩加权系数在0.2—0.6之间,而湖大今年新增化学科目加权系数高达2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复交南”模式再度扩容,“复交南模式”是2022年首次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采用的一种强基计划选拔模式,即校测提前至高考出分前进行,依据初试成绩入围复试。今年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也采用“复交南模式”,在此模式下,一些竞赛强但高考成绩相对不占优势的考生有机会突出重围,考上名校的概率有望增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