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堆里焕新知,旧书店成了“记忆博物馆”
2025-04-23 11:2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程晓琳,赵晶  
1

“老板,这三本书一共多少钱?”春日午后,整个城市分贝都降了下来,而南京市一条小巷的旧书店内,却人来人往。几个年轻人仔细挑选了3本书,一共30元。而在近日南京一场旧书市集内,青年读者梁晶一下子挑选了《雪城》等5本旧书。当前,年轻人爱上淘旧书,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而旧书中的知识,也在传递中焕发新知。

 旧书店,在顾客“淘漏”中坚守

店内,日光灯下堆叠的旧书直抵天花板。南京这家名为“学人书店”的旧书店,经营了20余年,木质书架斑驳的痕迹、泛黄书页间散发的油墨香,以及书脊上层层叠叠的收藏章,无声地诉说着这家书店与书籍、与读者的半生情缘。

书店主理人阚炜就是这里的“旧书守护者”。在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他为纸质书构建了一座流动的“记忆博物馆”。   

这家开了20多年的书店,曾是南京大学等高校师生的“学术粮仓”。谈及最近的旧书店读者群体变化,阚炜笑道:彼时,旧书店是以学术书籍为主的“小众阵地”,书店的常客是附近高校文史哲专业的师生,“那时基本上是古典文学、哲学社科类别的书籍,甚至有人调侃我们的书‘单调到连灰尘都懒得落’。”

“现在来旧书店的读者越来越‘杂’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书店的顾客群体悄然发生了变化。目前,学人书店的访客不再局限于周边的高校师生。年轻的面孔逐渐增多,他们中有大学生、文艺青年,也有偶然路过被“10元区”吸引的散客。

对于旧书店来说,精致的环境并不是留客法宝。阚炜指着店内裸露的白墙和二手木书架笑道,“真正淘书的人就爱这种‘破旧感’,他们觉得越乱越容易捡漏!”

凭借多年练就的“毒辣眼光”,阚炜能从海量书籍中筛选出兼具可读性与收藏价值的精品。“有些书看似普通,但一版一印、发行量仅2000册的稀有版本,可能就是藏家苦苦寻觅的‘遗珠’。”他曾以1万元售出一套上世纪50年代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  

经营旧书店20余年,阚炜见证过同行有人凭情怀入行,有人也最终匆匆退场。“这行当不赚钱,靠的是热爱。”他自嘲:“别人看到书背后的利润,我看到的是书本身的价值。”  

 旧书里的“灵魂溢价”

“这些书的‘年纪’比我还大!”在南京一家旧书店里,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秦晴对一些旧书爱不释手。她给记者随手展示的一本旧书上,印着鼓楼图书馆等6个印章,见证了这本书的“漂流史”。

 对于旧书爱好者赵先生而言,一本旧书的价值远超内容本身。在他看来,二手书或者旧书、古书不仅承载着时间,更连接着每一个阅读过它的人,“旧书有着新书没有的痕迹和味道,它连接的不仅仅是作者和读者,更是读者和读者。”

“每次翻阅旧书,都会情不自禁想到这本书之前的读者怎么样了?”任何小小的痕迹都会让赵先生莫名感动。旧书的阅读痕迹,总让人想象上一个读者的人生——他可能是学者,也可能是普通上班族。双方素未谋面,却因同一本书产生跨时空对话。

这种情感联结,在旧书市场催生出独特的“灵魂溢价”。

旧书流通的“缘分”远非金钱可衡量。阚炜提到一位老教授,因搬家不得已出售藏书,其中竟有几本盖着学人书店印章的旧书,“这些书历经几代学者之手,最后又回到我这里。每本书的流转轨迹,都是一部微缩的社会史。”  

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中一本印有学人书店旧印章的书在收进来短短几小时后,就被一位年轻女孩买走,“现在这本书卖3块钱,二十多年前也是这个价格,书籍的漂流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旧书店就是这场对话的中转站。” 

遇见“纸质浪漫”

“现在更多人是为了阅读而来,而非收藏。”阚炜坦言。为适应市场需求,书店调整了选书策略:“5元区”“10元区”堆满了品相完好的打折新书,从《百年孤独》到《围城》;老版本专区则陈列着1928年初版的《灭亡》、1955年一版一印的《凯绥·珂勒惠支书选》,这些书因稀有性成了藏家眼中的“宝贝”。  

在书店中,一些老照片、上世纪写满祝福语的明信片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细细感知旧时光中的故事。一张1962年的结婚证,见证了当年一对新人幸福的开始;一张1990年的毕业证,诉说着当年一位青年准备在广阔天地大展拳脚的期待。

旧书爱好者李先生曾为寻找黄霖教授校注的《五色彩印汇评全本金瓶梅》,跑遍旧书市,最终购得南洋大学出版社的绝版书。《东方历史评论》,他已经收了几本,但想要收齐实在是困难。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的作品他也在慢慢收集,但最好的几本已经收入囊中。“你看这墨色,经历了三十年依然温润,就像老普洱越陈越香。”他轻抚一本书说道。

当被问及电子阅读是否冲击旧书市场时,阚炜的回答出人意料:“真正爱淘旧书的人,反而更抗拒电子化。”他观察到,年轻读者虽习惯刷手机,却依然享受实体书的触感与“未知的惊喜”。“很多人进店没有明确目标,但翻到一本品相好、价格低的书,就会忍不住带走。这种‘偶遇’的乐趣,是算法推荐无法替代的。”  

他始终坚守认为:“旧书店的灵魂必须是书。” 这种“执念”感染了许多老顾客。一位持续购书20年的退休教师说:“这里的书有‘人味’,每处笔记、每个印章都让文字变得更厚重。”而00后大学生小陈则坦言:“在旧书店淘书,像在和时间玩捉迷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本书里藏着谁的故事。”  

旧书爱好者梅芳展示着一位书友随书寄来的信,信中夹着敦煌莫高窟的沙粒:“这本书陪我走过戈壁,现在让它带着大漠的风去看你的世界。” 在她看来,新书教会人们向前看,旧书让人们学会低头看——看前人走过的路,看时光如何在纸上凝固成诗。

如今的旧书店,既是古籍的“避难所”,也是新知的“传播站”。它用10元一本的《百年孤独》降低阅读门槛,也用万元珍本留住文化记忆。阚炜说,旧书业的未来未必辉煌,但一定不会消失:“只要还有人愿意触摸纸质、享受翻阅的仪式感,旧书店就永远有存在的意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赵晶

标签:
责编: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