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田里,盘旋在半空的无人机均匀喷洒农药,土壤里的传感器实时传输水分、温度、养分等数据,无人驾驶的农机在北斗导航下精准作业;
果园间,剪枝机械臂比老师傅还利索,自带视觉识别系统的采摘机器人,专挑成熟的果子摘,即便藏得很深,也能扒开枝叶,收入囊中;
餐桌上,大闸蟹是捆绑机扎的,绑好一只只需4秒,蔬菜包装袋上配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查看生长和采收记录,就连施几次肥都一清二楚;
……
在苏州,以上种种,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有的已经发生,有的正在走来。

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民解放了双手,喝着咖啡就能种田。田间地头少了汗流浃背,各类机器人大显身手。农村充满了可能,乡村振兴触手可及。
科技强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支撑,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产业融合的重要领域,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工程。
以“科技赋能农业 智慧引领未来”为主题,4月15日,苏州召开科技强农大会,亮出了科技强农三年行动计划及若干措施,发布了一揽子加快推进科技强农的战略举措,在春意盎然的最美四月天,奏响了建设科技强农高地的乐章。

推进科技强农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这是苏州近年来首次针对农业召开的一场高规格会议。
众所周知,苏州是制造业大市。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2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虽然比上年增长3.1%,但在GDP中的占比依然较小。
与体量庞大的制造业相比,苏州的农业占比虽然不大,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却达到74.6%,位居全省首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挑大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0余年位居全省第一,再加上城乡融合程度高、工农产业互动强,此时喊出加快科技强农、建设科技强农高地的宣言,可以说恰逢其时。
不仅如此,苏州还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上海都市圈涵盖超1亿人口,精品果蔬、健康食品、宠物口粮等高端消费需求旺盛。这意味着,在苏州做科技农业,也能像“大树底下碧螺春”一样种得好。
事实上,苏州早已把科技强农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叠加宏观政策、区域战略与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科技强农之路,积攒了殷实的家底。

在种源保护与品种选育上,苏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种质资源基因组全测序与鉴定评价,累计育成水稻、蔬菜、果树等新品种超过100个,2024年审定通过的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草鱼“沪苏1号”,填补了水产新品种选育空白。全市现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9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17家,数量位居全国、全省首位。
在智慧农业农村建设上,苏州发布6类智慧农业农村建设与评价地方标准,搭建作物云、农田云、宠物云等一批行业应用,累计建成智慧农业生产场景86个、智慧农村206个,培育智慧农业品牌30个。截至2024年底,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74%,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22个,数量连续4年全省第一。
在创新主体培育上,苏州累计诞生省农业科技型企业84家,涉农领域高新技术企业9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及中小企业11家;拥有全国农业500强企业4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9家;培育主板上市农业企业5家,分别有4家和11家企业入选省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
在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侯爱敏看来,过去的苏州,因“农”而兴,“苏湖熟,天下足”美名远扬。现在的苏州,在科技强农应用领域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即便置于全球坐标系中,一些指标依然“抗打”。这些经年累月形成的基础和优势,预示着苏州在科技强农领域大有可为,也必有作为。

三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8%以上
推进科技强农,建设科技强农高地,苏州专门召开会议,绝不是走走形式、喊喊口号那么简单,而是画出了清晰的目标蓝图,拿出了精准的务实之举。
大会现场,《苏州市科技强农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新鲜出炉,制定了最近三年苏州科技强农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
这三年,苏州将重点实施种业和耕地保护提升、高端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现代设施智慧农业引领等八大行动,力争到202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8%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9%,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超86%,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130家,农业科研投入占地区农业生产总值比重达1%以上。
短期目标之外,伴随八大行动的走深走实,苏州还对2030年提出展望: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集成转化转移的高地。
航标航线已定,为了让科技强农之舟,更快更稳地驶向终点,苏州还配套出台促进科技强农“12条”,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为科技强农各项任务落地保驾护航。
仔细梳理这12条举措,苏州拿出百万元补贴,支持农业大模型建设,对于市级认定的“人工智能+农业”大模型及其落地项目,单项按投入资金的40%、最高100万元给予奖补,同一主体累计奖补金额最高200万元。对于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所产生的损失,苏州则给予最高1000万元风险补偿,对科技保险创新险种产生的损失,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偿。

“苏州给予金融服务风险补偿的做法,不单单是给金融机构吃了‘定心丸’,对农业科技公司来说,也是支持创新投入的良好信号。”苏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智坦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没有资金,也就没有接下来的一切。正是靠着持续的投入,拉索生物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三家实现固相芯片自主研发、生产的企业。就在本月初,公司二期研发和生产中心启用,标志着国产固相芯片从产业化实践步入大规模应用新阶段。
目标清晰,路径明确,保障有力,完成科技强农各项任务,只是时间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不管三年还是六年,对苏州来说,如何动态衡量科技强农工作推进力度,衡量科技强农工作阶段性成效至关重要。对此,苏州又开发了科技强农水平指数体系,破解农业科技“如何量化发展水平”“如何动态追踪成效”的共性难题。
运用这套体系,苏州不仅可以给科技强农工作“量体温”,也代表苏州在科技强农领域迈出了从“实践探索”到“标准引领”的关键一步。
多方携手呵护科技强农“金种子”
召开科技强农大会,苏州不仅亮出阶段性目标,会上接连上演的一系列环节,更预示着新的开始。
当天,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卫东,和以色列科学家代表James Boyce签署葡萄育种协议,合作培育果粒更大、口感更好的天然无籽葡萄,以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
“做农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徐卫东研究天然无籽葡萄育种多年,主要采用有核品种做母本,无核品种做父本杂交,获得杂交种子播种,培育出来的后代天然无籽的往往不到5%。而以色列掌握世界先进的天然无核葡萄育种技术,两个亲本都用天然无核,授粉后获得种胚,再取出种胚进行“胚挽救”,这样培育出来的后代无核比例高达90%以上。这次签约,徐卫东对天然无籽葡萄育种充满了信心。

类似的协同创新合作项目,当天一共签约15个,内容涉及育种、智能农机研发、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研发、新型温室实验大棚研发等方方面面。此外,还有18个重大项目、6个农业科创平台、3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以及7个平台载体授牌揭牌。
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天揭牌的全国智慧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共建,主要面向职业院校和部分本科高校,通过动态优化智慧农业类专业群、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开发校企双元教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补齐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产业化落地应用的人才短板。
推进科技强农,需要从业人员行动起来,高校院所参与进来,也呼唤政府部门有为善为。苏州自然不当甩手掌柜,以下两点便是证明。
首先,苏州发布2025年度科技强农“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指南,不设门槛,不论出身,吸引全球英才揭榜。指南中,包括“阳澄湖大闸蟹耐高温新品系选育”“稻麦两熟农田提产增汇与控量增效协同技术体系研发与应用”2个重点项目,生物育种、高端农机、智慧农业等3个专题的18个面上项目。对于面上项目,指南列出了研究内容。而对于重点项目,指南还设置了具体的考核指标。
其次,苏州组建了总规模20亿元的农业产业科创投资基金。这是苏州第一只专注农业科技的创投基金,由苏州市农业发展集团和苏州创新投资集团联合发起设立,将重点投向高端农业机械、数字农业、生物农业等六大前沿领域。作为运营管理方,苏州农发创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华表示,这也是一只“耐心资本”,将实施全生命周期考核,不唯短期收益、只问科技攻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科技强农大会为起点,苏州不负春光播下的科技强农“金种子”,必将在未来开出绚烂的“科技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瑞雅 杨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