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孙泓写论文时卡壳,在常州图书馆的AI大语言模型中输入模糊关键词,系统不仅推荐了相关文献,还梳理出知识图谱;苏州市民陆女士询问周末图书馆有哪些活动,苏州图书馆AI助手根据她的借阅记录,及时推荐了园林主题的研学;金陵图书馆“当AI遇上诗词”的课堂上,孩子们用智能程序为《枫桥夜泊》生成动态水墨画……在江苏,一场由AI技术驱动的“图书馆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更智慧
从“人找书”到“书懂人”
苏州市民张先生想找一些悬疑小说来读,短短几秒钟,苏州图书馆“AI馆员”根据他的借阅记录,为他生成了一份定制书单,还推荐了单位附近一个分馆的侦探类剧本杀活动。
近日,苏州上线的全国首个图书馆全域AI服务平台,将“智慧”渗透到每个细节,不仅盘活了全馆资源,为读者提供24小时借书、找书、咨询等智能化服务,还会基于用户的借阅历史、检索记录、停留时长等,实现个性化推荐,让海量图书更精准地“直达基层”。有意思的是,AI助手还会主动帮读者打破阅读舒适圈,引导读者通过熟悉的领域“顺藤摸瓜”——比如你爱看科幻小说,它会推荐一些硬核科普;你爱读散文,它可能会安利一本冷门诗集。
苏州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接晔介绍,苏州图书馆AI服务平台非常“聪明”,不仅能图书查询、活动预约、文献咨询,还能智能匹配读者兴趣与文化活动,实现从“静态阅读”到“动态参与”的服务升级。
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推出的AI阅读平台“博看书苑”既聪明又渊博,平台汇集4000余种优质名刊、5万余册畅销图书、10万余小时听书资源,还能通过数字人短视频、生动形象的AIGC视频,快速了解图书、期刊文章的核心内容。
“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章节,只要点击页面‘AI’,就可以实现信息提炼、文本分析、实时回答与总结等功能,帮助读者与作者的思想同频共振。”在江北图书馆(新馆)副馆长周鑫看来,这种从“传统借阅”到“智能交互”的转变,从“推荐知识”到“连接体验”的服务进化,不仅展现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技术突破与理念创新,也标志着图书馆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价值重构。
在江苏,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已经上升到省级层面,南京图书馆牵头成立“图书馆大数据应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已连通全省118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业务系统,截至去年底共采集汇聚数据7.82亿条。3月中旬,南京图书馆与超星集团签约,将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度合作。超星集团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宋风平说,他们将在大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的行为分析,提供更智能的个性化推荐服务。比如结合读者借还图书、查阅资料等信息,精准推送图书、期刊、论文以及参考咨询等服务。

更精准
让沉默古籍“开口说话”
如何精准对接读者需求,让沉睡的馆藏资源重新焕发生机?江苏各地图书馆依托AI技术与馆藏资源的深度适配,为古籍传播提供了新机遇。
“苏轼一生来过多少次常州?”“明代金坛人高迁的生平和著作是什么?”在常州图书馆的AI大语言模型中输入关键词,系统不仅呈现相关文献,还梳理出完整的知识图谱。今年3月,常州图书馆发布了AI大语言模型CZLIB 2,该模型以“垂直深耕文化”为特色。常州市图书馆馆长钱竑介绍,DeepSeek的反馈主要依赖训练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常州图书馆汇集了古籍、民国文献典藏、地区史志、常州地方报纸等各类地方文献,这些文献很少被外网收录。他们用这些馆藏的海量地方文献“喂”给DeepSeek,从而养成了一位“常州地方文化学霸”。
苏州图书馆AI服务平台能实现“秒级”文献定位与内容检索,显著提升了读者查找地方特色文献的效率。苏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黄岭求助AI助手“帮我找《苏州地方志》里关于园林的记载”,不到3秒钟,界面便显示出文献中沧浪亭和残粒园的相关论述和图片。这些年,黄岭见证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查阅古籍的便利。据他回忆,很早之前,古籍查阅主要依赖实体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要去图书馆申请登记才能查阅到所需的古籍文献,随着前几年古籍大规模数字化,他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的“古籍书房”进行查询,现在有了AI技术支撑,只要下达需求,几秒钟就能获得比较精准的答案。
助力古籍活化,南京图书馆借助AI推出了“古籍互动小游戏”,让读者在线体验古籍装帧和修复的乐趣:比如可以亲手“制作”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或者从制作糨糊开始,经历拆书、修补、压平等十余个步骤,完成一部古籍的修复。这些趣味项目让古籍从“高阁珍藏”变为“指尖可触”,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更普惠
让AI成为“文化播种机”
近日,75岁的南京市民王慧芬来南京图书馆参加DeepSeek培训课,在馆员指导下,她学会了用智能程序进行健康管理、食谱推荐、制作旅行计划,老人兴致勃勃地说:“没想到我这个年纪还能当科技达人。”
这样的“文化普惠”场景正在我省13个设区市同步上演。
无锡市图书馆邀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及其社会影响”专题讲座,详细介绍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如何彰显自身的主体性。金陵图书馆不仅推出了介绍DeepSeek应用场景和实战技巧的讲座,还推出“当诗词遇上AI”的美育课,现场探讨如何借助AI像古人般从容作诗,以及当AI介入诗歌创作,我们如何守护诗意本质。针对特殊群体,AI同样打开新视界:视障读者通过语音交互“听”遍新书,听障儿童用手语AI助手学习绘本。
在智慧图书馆的探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打动人的不只炫酷的技术,还有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70多岁老人点击屏幕时的笑容,乡村孩子看到AI生成水墨画时的惊叹,学者通过古籍数据库找到研究线索时的激动……在南京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秘书长杨长进看来,AI之于图书馆,不是取代传统的颠覆,而是服务初心的延伸。他认为,当前,读者需求从“获取信息”转向“精准服务”,图书馆也需要更新服务模式,从“知识仓库”升级为“智慧服务中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