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春花古建两相宜·百岁牡丹映南山,千年文脉弦歌传
2025-04-17 07:38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编者按】春花烂漫,处处游人涌动。遍布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遗产的江苏大地上,春花+古建成为出片顶流。花园城市久久为功的建设与管理,建筑遗产步履不停的修缮与利用,共同造就了这般胜景。让我们跟随春花的指引,一路赏读城市与建筑。同步关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日报视频号欣赏大美影像,参与新华日报微博话题互动#pick春日花花与古建最美组合#,为飞檐翘角与繁花相映之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call!

唯有牡丹真国色。4月的镇江南山景区游人如织,一走进南山文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簇簇被木栅栏精心围护的“粉中冠”,这株牡丹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岁月沉淀的厚重与典雅让它在这片院落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花魁”。

百年牡丹最开始由本地居民蒋克绍的祖父所植。在战争期间,蒋宅曾遭兵燹(xiǎn),所幸牡丹犹存,蒋氏全家视作珍宝,通过精心培植换得枝繁叶茂。后来因蒋家旧宅拆迁,2001年11月,蒋克绍将这株百年牡丹捐出,移植在文苑内生长至今。

牡丹盛开,成为镇江南山景区当季“顶流”。黄灏 贾心泉 摄

“每年南山牡丹花开的时候,我都会来拍照,今年的牡丹开得尤为灵动。”市民朱媛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了近几年自己在南山拍摄的牡丹花,从淡雅的嫩粉到浓烈的艳红,从清新的纯白到神秘的鲜紫,每一朵牡丹都绽放最绚烂的笑容,在浓烈的春色中演绎一幕幕“国色天香”画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南山不仅有牡丹,其实还是一座“文化名山”。从北入口步入南山,但见茂林修竹、山峦叠翠、泉涌溪流,有万亩原始森林、千亩果园、百亩茶园,更有众多古迹密布其间,宋代书画大家米芾称之为“城市山林”“烟雨南山”。

镇江南山招隐景区。黄灏 贾心泉 摄

拾级而上,便来到昭明太子读书台。读书台建于山腰,门旁柱上有楹联: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

昭明太子萧统读书之处。黄灏 贾心泉 摄

“一提到增华阁和读书台,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就有记载,招隐山在县西南七里,昭明太子曾在此山读书,因名招隐山。”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吴晓峰介绍,相传公元520年,20岁的昭明太子萧统来此。他上午在读书台读书,下午在旁边的增华阁招集梁朝各地的文人雅士论文选文,从三万卷书中吸取精华,编纂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

昭明太子萧统编撰书籍的地方。黄灏 贾心泉 摄

“《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镇江也很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吴晓峰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镇江便对南山景区进行整体规划,不仅全面停止了南山的开山采石,还重建了城市山林牌坊、听鹂山房、退居寮等建筑,最终由文苑、竹林、招隐等多个景区共同构成迷人的南山风光。1984年,镇江南山风景区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华阁、读书台等古建筑普遍出现了局部小青瓦破损、木椽开裂、外墙内侧粉刷层空鼓、脱落等问题,影响到了建筑的美观及安全。为此,南山招隐寺景区多次实施景观提升工程,在改善景区环境的同时修缮和加固读书台、增华阁及连廊等附属建筑。修缮过程中,对于古建筑的保养维护方面,景区采取可逆性保护措施,按照原有形制恢复其原貌,并严格保护现有历史人文古迹和山林、地貌。

航拍南山风景区满目葱茏。黄灏 贾心泉 摄

山水绝美的镇江非常注重文化传承。吴晓峰说:“从1988年开始,镇江便设立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增华阁’阅读写作大赛,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37届。通过中小学生的作文创作,让萧统的文学基因不断地传承与创新。”

一座文化名山,一丛牡丹花开……在城市生态休闲与历史文化遗存的共建中,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监制:杭春燕

策划:王晓映

本期统筹:杜雪艳

采写:艾培

摄像:黄灏 贾心泉

视频文案:吴盈青

剪辑:王子杰

配音:董双

美编:郑玲玲

标签:
责编:邵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