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春花古建两相宜·溱潼千年“山茶王”,一树火红映古今
2025-04-16 10:4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卢佳乐,徐亦丹  
1

【编者按】春花烂漫,处处游人涌动。遍布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遗产的江苏大地上,春花+古建成为出片顶流。花园城市久久为功的建设与管理,建筑遗产步履不停的修缮与利用,共同造就了这般胜景。让我们跟随春花的指引,一路赏读城市与建筑。同步关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日报视频号欣赏大美影像,参与新华日报微博话题互动#pick春日花花与古建最美组合#,为飞檐翘角与繁花相映之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call!

春有约,花不误。当和煦的春风吹进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藏于连片古建筑当中的一株千年古山茶便如约开启了花期,引得赏花人纷至沓来。古镇春日“顶流”,非其莫属。

由溱潼古镇东侧入口进,穿过院士旧居向西,走过一条铺着石板的窄巷,便来到山茶苑的门前,千年古山茶就生长在这处院中。院落深深,站在门前探头往里看,并未瞧见茶树身影。进了院门直往里去,忽而一个转角,一树火红就这样怦然跃入眼帘,美得热烈,直叫人挪不开眼。

千年古山茶又迎一年春,吸引众多市民到此欣赏。周社根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4月里,古山茶花开正盛。十多米高的山茶树,树冠最高处早已越过屋顶,花枝所见处皆是绽放的花朵儿,一阵风拂过,花枝微微晃动,娇艳无比。人在树下,一抬头,春日明媚的阳光下,灰墙黛瓦的古建筑与花开万朵的古山茶相互映衬,古今时空仿佛在此刻交汇。

“哇!这也太美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山茶花,了不起!”游客吴媛和朋友专门从安徽来到溱潼打卡古山茶,她表示,虽然在网上看过照片,但来到跟前还是大受震撼。赏花人一波接一波,大家在一声声惊叹中争相拍照打卡。树下的热闹,一如枝头花开般热闹。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株古山茶种植于宋代,为珍贵的“松子”品种,经专家鉴定,树龄已有千年,被誉为“全球茶花王”。这株茶花还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人工栽培山茶树龄最长、树冠最高、基径最大的古山茶。

茶花树下清泉旁,别具特色的“花影清皋”是古溱湖八景之一。周社根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溱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考古证明此地早期已有先民活动。唐代时,因水运便利开始形成集镇,宋代时已初具规模,为苏中地区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溱潼依托水运优势成为粮、盐、布匹等物资的贸易中心,镇内商贾云集,寺庙、会馆、书院林立。溱潼古镇以“水包镇、镇环水”为特色,保留了大量明清古建筑和街巷格局至今。

古山茶树所在的茶花苑,便是保留至今的清代建筑之一。建筑面积约330平方米,大门处为三架梁门厅,石阶上有纹饰。院中天井南侧一进四间五架梁照厅,中间一室设落地花窗,两侧墙上设砖细套窗,北为东西相连的两进五架梁朝南正厅。古山茶树就在照厅东山墙边,茶树下一口水井也有数百年历史,名为“浇花井”。走近细看,井栏上早先人们取水时井绳磨出的印痕依然可见。

距离茶花树不远便是泰州驰名的“花名片”——垛田油菜花。周社根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古建筑保护,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是第一原则。”溱潼镇已退休的村建办主任、地方文史顾问钱存德说道。他从小就生活在古镇里,对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几十年来也一直参与这片古建筑的保护。茶花苑自清代流传下来,数易其主,直至二十多年前当地政府正式规划保护前,这里还住着4户居民,院落杂乱、老屋破旧。

当时在镇里工作的钱存德,主导茶花苑的修缮保护工作。他表示,坚持“屋架不落地”“以旧修旧”原则,一方面不能破坏原来的结构,另一方面尽量找到旧材料用于修缮。“就拿这个屋脊来说,我们这里的古建筑特色是屋脊不用瓦而用砖,还是这里特有的‘龟砖’,要想再找这样的材料难度就很大。”怎么办?他们四处搜寻已经拆迁的老房子上的砖,实在找不到的才找老匠人专门仿制,如今这些屋脊上的砖大部分是 “老物件”。

被最大限度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屋顶一圈特制的砖,利用榫卯结构互相穿插,稳固相接;被称为“淮脊”的屋脊,俯瞰犹如展翅的水鸟,“两边高、中间凤凰腰”,便于排水;看似“倾斜”的墙壁,其实是金字塔形的“收山侧壁”,为了建筑牢固而设计……

被最大限度保护下来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古人的智慧。  周社根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溱潼古镇的古建筑不止一处,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已经融入日常。退休多年的钱存德如今依然穿梭于古镇街头巷尾,和工作人员一起开展巡检、一起讨论制订修缮方案。

自2005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来,溱潼古镇核心区得到重点保护。近年来,溱潼古镇以系统性规划为核心,明确镇域保护格局,在对古建筑的日常保护中努力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平衡。

监制:杭春燕

策划:王晓映

本期统筹:杜雪艳 张筠

采写:卢佳乐

摄像:朱熹

视频文案:徐亦丹

剪辑: 陶蓉

配音:董双

美编:郑玲玲

标签:
责编:陈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