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公元1607年春,一代“游圣”徐霞客从家乡江阴出发,迈出了云游天下的第一步;400多年后,178万暨阳儿女赓续徐霞客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滚石上山、接续奋斗,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托举起一座万众瞩目的“5000亿之城”。
时代的跃迁,在不经意的量变中引发质变;历史的新篇,在接续奋斗中接力挥写。
今天,江阴又处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上”。江尾海头处,一江春水动海潮;站上新起点,江阴奋楫立涛头——“朝碧海暮苍梧,为有期许再出征!”

再出征,锻造产业创新领航城
3月18日至20日,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许峰率领全市党政企代表团赴上海、苏州、杭州考察。“人工智能+”成为代表团重点考察对象。
作为全市规划的五大未来产业之一,江阴近年来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制造产业,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创新路径。去年以来,长三角国创中心混合现实应用技术研究所暨江阴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功签约,“互联网+政务网”DeepSeek完成本地化部署,江阴智算中心如期投运……江阴以AI为牵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焕新、战新产业向强攀登、未来产业向新而生。
与此同时,江阴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始在“AI+”的新赛道上先行先试、奋力向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海澜集团实现布匹AI视觉检测,兴澄特钢让高炉“黑箱透明化”,盛合晶微大幅提升芯片封测环节的瑕疵检测精度……产线重塑、管理重构、模式重建——江阴正在以县域之力,定义“中国制造”的未来。
于江阴而言,产业为根,制造为要。以产业规模论,江阴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250的GDP,荣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二连冠”;以制造实力观,江阴以62家上市公司、42家中国500强企业、超7500亿元工业总产值,稳坐“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宝座。
产业强县,也曾一度面临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土地开发强度逼近极限的桎梏。
2021年,江阴吹响工业园区改造升级冲锋号。“工改三年大会战”,江阴累计腾退盘活提升工业用地3.88万亩,形成可用产业用地1.66万亩。在这些“腾”出来的土地上,先后“换”来“345”现代产业集群项目104个,其中百亿级项目6个。
“聚力产业创新,风雨无阻推进工改,同时不断提升数据、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供给,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许峰说,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江阴将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奋力在江苏制造强省建设上冲锋在前、担当在前。

再出征,涵养共同富裕幸福城
据权威部门最新统计,2024年,江阴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71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0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46元,农民收入连续第25年居全省同类城市第一。
产业欣欣向荣,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以来,江阴出台《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成立全国县域首个“乡村振兴·共富基金”,首批向23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投放补助资金4086万元,启动产业发展项目16个、总投资超1.3亿元,实现收益近1000万元。
“江阴作为经济强县,有责任、也有条件在探索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做示范。”江阴市市长王琪表示,聚力实现共同富裕,今年,江阴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上持续用力,稳步推进39个城市更新单元,加快新一轮30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振兴”计划,“确保明年全部摘帽”;在兜牢基本民生保障、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上再上水平,尤其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年内提供就业岗位6.2万个以上,“让更多人有业可成、未来可期。”
经世济用,江阴一脉。
今年元旦,江阴国乐岛落成开放。江阴籍著名指挥家曹鹏,于人生百年之际,回到家乡,用一场新年音乐会,向家乡人民献礼。一曲《歌唱祖国》在曹老的指尖流淌,恢弘大气、豪迈澎湃,正如这座城市的发展,以文载道,声动未来。
以“打通江南文脉出海口”为己任,江阴全力打响游圣、军事、学政、民乐、中医五大文化品牌,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阴段建设,在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时代大潮中,加速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

再出征,托举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城
沪宁沿江高铁江阴站广场,一尊高约10米的徐霞客雕像伫立于此。无数人与“他”合影,从这里开启属于自己的“万里遐征”。

作为江阴的“超级IP”,徐霞客,正以他的辽阔视野和科学求索精神,引领着这座城市“再出发”。
蛇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江阴召开“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锚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开启“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
3年前的正月初八,“科创江阴”大幕开启。3年里,全市建成投用科创载体超280万平方米,以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南理工创新港为核心的“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初具形态;企业累计创造出50多个全球首创、世界第一,全市诞生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人才、金融等支持政策迭代升级,每年新引进大学生超1.55万人,人才总量突破56万人。
“科创江阴”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醒了暨阳大地的满园春色。站上新起点,“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新”在哪?“教育全面挺进主战场,科技全面轰响主引擎,人才全面集聚主力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江阴市科技局局长李奕介绍,未来3年,江阴将紧密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特色优势,深化四项改革和构建六大体系40项重点任务,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聚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以“霞客”之名,探“科创江阴”之路,民营企业成为“科创江阴”蓬勃生长的最强动力源。龙头企业驰骋海内外“揭榜挂帅”,在“大漠边关”开疆拓土、在“珠峰之巅”挑战极限;中小型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结出累累硕果。
“民营企业是江阴发展的‘压舱石’。我们要以‘放眼全世界’的格局、‘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舍得花本钱’的胆识,攀高逐新、接续奋斗,为再创科创江阴新局面贡献企业力量。”盛合晶微半导体(江阴)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东说。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弄潮儿向涛头立,还看江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马薇 俞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