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随着“两新”政策加力扩围、“苏新消费”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显效,叠加春节假日经济不断升温,全省消费品市场延续恢复态势,总体实现平稳开局,消费提质转型稳步推进。消费市场在持续升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引发消费纠纷和舆情。4月9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2025年一季度江苏省消费投诉与舆情分析报告,针对相关问题发布观点和消费提示,为消费者和经营者提供指导,助力优化消费环境和提振消费。

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844万余元
据江苏省统计局官网数据,1—2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6.3亿元,同比增长5.1%,比去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
消费投诉受理方面,一季度全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投诉51464件,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7.72万人次,投诉数据同比下降1.73%,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844万余元。
消费舆情监测方面,一季度全省相关消费类维权舆情信息971866条,3月16日达到舆情最高峰,峰值35033条。第一季度舆情信息主要来源于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平台、搜狐号、微信、百家号、抖音、小红书、黑猫投诉等。

投诉数据方面,一季度商品类投诉达32971件,占受理总量的64.07%;服务类达16912件,占比32.86%;其他商品和服务投诉达1581件,占比3.07%。
从商品种类分析,食品类投诉高居首位,投诉量达10067件,其中以安全问题为主,占投诉内容的54.32%,合同和售后服务问题次之;日用商品类投诉和服装鞋帽类投诉分别为第二位和第三位,投诉量分别为7850件和5218件,主要问题集中在质量、售后服务和合同方面。从服务种类分析,生活、社会服务类投诉仍居首位,投诉量达7696件,问题集中在合同、售后服务及安全方面;销售服务为第二位,投诉量为3364件,问题主要集中在合同方面;旅游服务类投诉为第三位,投诉问题多集中在质量、价格和合同方面。
那么,2025年一季度投诉和舆情热点有哪些呢?省消保委根据消费投诉与舆情数据总结发现,一季度投诉和舆情热点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伪智能”、旅游消费体验落差大、直播带货市场乱象难除和“谷圈”消费日趋低龄化四个方面。
智能家居存“伪智能”陷阱
省消保委一季度收到有关智能家电家居消费相关投诉545件,监测相关消费维权舆情信息共计8560条。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家居设备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家居、家电产品具备联网、远程控制等功能,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家用摄像头、智能门锁、语音助手等设备存在的隐私泄露风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场由智能家居家电引发的信任危机,暴露出新型消费领域的深层矛盾。

从投诉内容和舆情监测来看,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隐私泄露风险引担忧。部分智能产品缺少完备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用户的摄像头、麦克风等权限被盗取,存在隐私泄漏风险。二是质量问题备受诟病。一些网红智能家电以低价、新颖吸引消费者,但使用低质材料或配件,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频繁出现故障,如软件无法使用、触屏失灵、频繁断连、零部件老化快等问题,严重影响消费体验。三是智能家电控制App存在问题。部分智能家电控制App广告植入过多,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控制App不兼容,管理多个App较为繁琐,学习和操作成本较高。四是过分夸大产品功能。部分商家夸大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和使用效果,打着“智能”的旗号,不少产品外观花哨,功能“鸡肋”,消费者不仅无法真正实现智能化体验,反而增加经济成本及操作时间。

省消保委认为,面对当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如何推动智能家电家居行业行稳致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商家应当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算法,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处理数据,保障消费者隐私和数据安全,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避免过度广告植入,简化智能控制App的界面设计和操作流程,降低消费者的学习成本;行业内部可倡导各企业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实现兼容,便利消费者使用需求。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口碑良好、有严格产品审核和售后保障的产品;仔细设置智能设备获取信息的权限,避免敏感信息被过度收集;谨慎理性对待App内出现的各类广告推送,对不确定的产品和服务要先详细了解后再决定是否消费。
旅游消费体验落差大
一季度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共受理旅游消费相关投诉1661件,监测相关消费维权舆情信息共计183906条。
今年以来,江苏各地旅游市场延续火热态势。仅2025年春节假期,江苏全省共接待游客6120.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0.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1.1%。旅游市场实现“开门红”,旺季时运力供给不足的矛盾也更加凸显,经营者服务及消费者满意度也亟待质的提升。

从投诉和舆情监测情况来看,相关投诉问题集中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力不足供需失衡。部分景区的交通枢纽不够便捷,存在车次少、换乘复杂、运营时间不合理等问题,影响旅行体验。二是住宿体验感不佳。部分酒店宾馆等虚假宣传,实际与预订不符,房间设施陈旧、卫生状况差等,与预订时的预期相差甚远。三是景区服务质量不高。部分景区内购物场所管理混乱,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强买强卖,服务不规范;部分休息设施缺乏或损坏,卫生设施不足或维护不到位;部分景区标识系统不完善,如危险区域的警示标识不明显,存在安全隐患。

省消保委认为,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为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旅游市场的持久良性发展需要群策群力——
景区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实时预测人流量,并据此合理安排可接待容量和交通运力,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游客错峰出行;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加强对景区内设施的维护,保障游客人身安全;宾馆民宿等经营者应当定期对住宿设施进行维护,保持客房清洁和设施的正常运行,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及时解决游客合理诉求;有关商家要诚信经营,不得随意降低服务质量或变相涨价,以优质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消费者要提前规划好出行计划和路线,根据人流量合理安排行程;要增强安全意识,按照景区的规定和指引进行游览,不随意偏离游览路线,不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在住宿时如遇环境差、服务不到位、设施有问题等情况要及时与商家进行沟通,保存相关照片等凭证方便维权。
直播带货乱象难除
一季度省消保委接到直播带货相关投诉共计612件;监测相关消费维权舆情共计94119条。

当前,直播带货凭借其沉浸式购物体验、极具吸引力的优惠价格,以及主播富有感染力的介绍,迅速吸引了庞大的消费群体,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诸如虚假宣传、质量问题、数据造假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不仅破坏了直播带货的健康生态,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从投诉和舆情监测情况来看,相关投诉问题集中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刷单和数据造假情况。部分商家通过刷单制造虚假销量和好评,误导消费者;部分商家通过刷人气、评论等手段营造虚假热度,影响消费者判断。二是产品质量问题广受诟病。部分商家利用直播间灯光过度美化商品,实物与宣传不符,商品货不对板;售卖假货冒充正品、食物过期变质、商品质量差无法使用等假冒伪劣问题比较严重。三是售后服务缺失。部分商家不提供售后服务,或设置复杂的退换货流程,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部分商家售后服务响应慢,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部分商家售后服务态度差,甚至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进行私下交易,最后拉黑消费者,拒绝退回钱款,致使消费者财物两失。四是功效类产品虚假宣传问题突出。部分直播间商家售卖宣称具备治疗疾病功效的产品,实为保健品或食品,通过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等方式推销所谓的“神器”“神药”等高价商品,欺骗消费者。

省消保委建议,针对直播带货领域上述问题,平台应当严抓入驻关,严格审核入驻商家和直播人员的资质;加强对直播形式和内容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不良行为;明示并畅通投诉处理渠道,及时介入,积极敦促商家处理消费者投诉诉求。商家及主播等应当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拒绝刷单炒信等虚构流量热度的违规行为;严谨选品,把控商品质量,确保消费者获得质价相符的产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处理消费者的合理投诉和退换货请求,不得故意设置障碍或拖延时间。消费者在购物时要保持理性,选择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直播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避免冲动消费;妥善保管如直播截图、订单截图、聊天记录等消费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维权依据。
“谷圈”消费日趋低龄化
吧唧、色纸等产品是当下年轻人痴迷的“谷子”(源自goods音译,围绕动漫、游戏、影视等IP衍生的周边产品)。根据舆情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谷圈”消费维权舆情信息共计9660条。

随着各种动画电影热映,让“谷子经济”再度升温,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从Z世代向中小学生快速渗透。然而,“谷子”消费也面临着价格泡沫、版权不明、未成年遭遇诈骗等问题。尤其是今年以来,“谷子经济”低幼年龄消费趋势日渐凸显,一边是Z世代、未成年人“吃谷”的热情,一边是真假难辨、盲目消费的乱象,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担忧。
从投诉内容和舆情监测来看,相关问题集中在几点:一是价格虚高有炒作之嫌。商家通过预售、限量等方式进行饥饿营销,导致部分“谷子”商品价格远超其实际价值;有的“谷子”在二手平台被炒至天价,部分不理性的消费者,尤其是金钱观念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容易冲动消费。二是高价预订后商家跑路。热门IP的“谷子”往往采用限量发售策略,让消费者提前一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支付预订款项。在预售期内,部分商家直接注销平台店铺,不再对预订商品进行发货,造成消费者钱款损失。三是低龄化消费隐患多。有些不法分子瞅准了未成年人对“谷子”的热爱和急切消费的心理,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假消息,用低价出售或转让稀有“谷子”当诱饵,诱骗未成年转账交易;在限量发售催生的消费焦虑下,未成年群体中“吃谷”“晒谷”的攀比现象蔓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省消保委建议,相关经营者要加强行业自律,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平台要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预售类商品的保障,确保交易透明化,及时清理诱导冲动消费、网络诈骗等相关信息。广大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消费行为以及身心发展的关注,并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理性消费观、娱乐观,杜绝冲动消费,避免盲目攀比,引导其健康参与“谷圈”;提高孩子对诈骗手段的警惕,比如购物要在官方网站或官方指定交易平台进行、不要轻信别人发的购物链接二维码等,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