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商超胖东来以名誉权侵权为由,向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段某、号称“著名经济学家”的宋某辉提起诉讼,分别索赔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引发如何厘清“抹黑”与“批评”边界的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2月4日,段某发布视频称,在胖东来超市购买的红内裤掉色,致其过敏、产生接触性皮炎,后经三家独立检测机构检测,涉事品牌内裤被认定为合格产品。胖东来认为,段某的言论引发了公司名誉与信任危机,严重损害了公司品牌形象。另一事情的起因是,宋某辉在“胖东来基层员工平均月薪9886元”的微博超话中评论,“胖东来是一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胖东来认为这一言论是对公司品牌形象的贬损。胖东来起诉后,段某、宋某辉坚称自己是对企业存在问题的正常批评,而胖东来坚称二人是对公司的抹黑。
厘清“批评”与“抹黑”的边界,并非小事。从语义上来讲,“批评”是以事实为依据,理性客观地指出问题、表达不同观点,提出建设性意见;而“抹黑”是毫无事实基础,通过造谣、歪曲、夸大等手段恶意攻击,颠倒黑白。作为企业,尤其像胖东来这种零售行业的标杆企业,对公众正常的批评应有一定的包容度,不能闻“过”则怒,因为“批评”是企业成长的养分,能帮助企业改进不足,提升服务质量。当然,对“抹黑”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因为“抹黑”不仅侵蚀企业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让其品牌价值受损,更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会让那些诚信经营、努力提升品质的企业失去信心。
厘清好“抹黑”与“批评”边界,企业才能合法维权,个人才能合理批评。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出于吸引眼球、蹭流量或者其他利益目的,有意或无意地模糊“抹黑”与“批评”边界,甚至把“抹黑”当作“批评”。段某为表示红内裤存在问题,在视频中用情绪化、夸张化的形式表达“洗内裤的水像染缸”,虽可能只是为增强表达效果、吸引关注,但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事实与情绪的界限,容易误导公众;宋某辉评价胖东来“没有核心竞争力,靠流量活着”,这更多是一种价值判断,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具体数据、行业对比等事实支撑。尽管他强调是对“企业流量乱象”的正当批评,但这种缺乏事实根基的论断,很难不让人质疑其言论的客观性。而他在后续声明中,嘲讽胖东来法定代表人“初中未毕业”,使用“无赖企业行径”“邪恶势力”等情绪化标签,更是偏离了理性批评的轨道。
如果段某无法证明胖东来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宋某辉无法证明胖东来“靠流量活着”,只是凭借情绪化表达引导舆论,那他们很可能构成名誉侵权。反之,如果段某能拿出医学证据,证明过敏与内裤质量不合格有关,宋清辉能提供胖东来过度依赖流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事实依据,那他们的言论就更倾向于合理批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要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企业自身要加强品牌建设和舆情监测,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公众也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厘清“抹黑”与“批评”的边界,让企业在合理范围内维护自身权益,让公众在法律框架内享有言论自由,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空间,推动企业和社会良性发展。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