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省政府关于奖励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决定》,对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的杨艺杰、曹佳豪、赵智俊给予记大功奖励。


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全球地位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从课堂到世界舞台,三位青年工匠是如何“炼”成的?一起来倾听他们的故事。

“一个人管理整座污水处理厂”,他是如何做到的?
当地时间2024年9月15日晚,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南京技师学院教师杨艺杰在水处理技术项目的四天比赛中,经过激烈角逐,沉着应战、奋勇拼搏,从新加坡、韩国、德国、日本、印度、巴西、肯尼亚等各国选手中脱颖而出,勇夺金牌,代表中国再次在该项目上创造佳绩。这也是该项目的江苏首金。

据杨艺杰介绍,本次世赛水处理技术项目分为四个大模块,分别是水和废水处理工艺,实验室工作,泵站的机械维护,过程控制的测量和监控。需要选手对化学、化工、环境、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求选手能够‘一个人管理整座污水处理厂’。”杨艺杰说。
今年24岁的杨艺杰毕业于南京技师学院,2021年毕业后留母校任教。他告诉记者:“我爸爸也是南京技师学院的学生,曾担任1989届学生会主席,目前是南京禄口机场的一名职工。”从小,杨艺杰就喜欢把家里的遥控器、收音机等物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小小的他对技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初中毕业那年,在爸爸的建议下,小杨也果断选择了技能道路,他考进了爸爸的母校——南京技师学院。
进校后,杨艺杰报名了学院为培养大赛选手而组建的“人才实验班”,自此,他开始踏上水处理技术项目的学习和竞赛之路。2018年,杨艺杰代表学院参加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大赛项目,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全国选拔赛第八名,成功入围国家集训队。这一次比赛给了他自信和希望,也改变了他对青春的定义。“我不能浑浑噩噩地玩手机荒废青春,我总得为自己选条路而走。”杨艺杰说。

当他的生活有了水处理项目这个热爱以后,从此不再犹豫、不再等待、只要执行力,如果实验效果不好他就及时复盘优化,如果实验效果好他就不断深耕钻研。“其实最初做实验是非常枯燥的,因为有些模块对于我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化学板块,刚开始接触时我对它真的是一头雾水,但越是有挑战性,我就越想去征服。”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水处理实验在我的价值序列中始终排位第一。”
2023年9月,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杨艺杰此次代表江苏省参加水处理项目的角逐,该项目分为实验室条件下水样混凝优化实验、水中氯离子的测定、泵站的运行和维护、水处理工艺过程自动化PA、EDS中水的净化单元、VR仿真模块和文档等七个模块。跨学科的实验需要选手对化学、化工、环境、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在比赛的15.5个小时里,杨艺杰全神贯注,他一直告诉自己要沉着冷静、从容应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尽管心理压力很大,但因为平时训练中对各类设备熟练掌握,对各种功能和操作烂熟于心,有教练组提供的针对性的指导,还有这么多年所磨炼出的准确度和速度。正是这些积累,帮助我在本次比赛中能够快速完成任务并实现规定功能。”赛后,杨艺杰这样总结。
去年,他第三次参加关于水处理项目的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2018年在上海的世赛全国选拔赛,他取得了8进4第2名,止步于4进1淘汰赛。2020年第一届国赛,他直接晋级了国家集训队,取得14进5第3名,但由于上海世赛的延期,很遗憾没能代表国家出征。

去年,在全国集训队里,杨艺杰继续凭借沉着冷静,技术娴熟,以绝对实力斩获中考核水处理技术项目第一名,取得了代表祖国出征的机会。走过六年春夏秋冬,他苦练基本功,恶补不擅长的模块,即使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他从不气馁,而是更虚心地向教练请教,认真消化吸收。“上海世赛延期那段时间,其实挺焦虑的,因为世赛对选手的年龄是有要求的,不确定还能不能参加下一届,不过,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我还是认真备赛。”杨艺杰说,从确认参加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到正式比赛的时间里,尽管学校离家只有短短20分钟的车程,那一年他只有春节在家休息了三天。在教练的带领下,他和队友每天泡在实验室中12个小时以上,被化学试剂的气味包围着,确保每一次实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数据都把握精准。
无论是在备赛期间还是赛场上,杨艺杰只问耕耘。据介绍,水处理技术项目考核模块多,模块之间专业跨度大,知识和技能覆盖面广,在能保证高质量完成实验的前提下还要求速度,是理论、实操、经验、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杨艺杰说:“在这次比赛过程中,我没想过结果,只想有条不紊、按照平日所学把最好的水平展示在舞台上。”
2024年,距离上一次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已经过去五年。“坚持不懈,努力奋进,有顽强的意志力,在比赛的前几个月每天坚持训练,学习和改进不同的训练内容,从早练到晚,为世赛做充足的准备。”正如杨艺杰的同事们评价的那样,面对国际上技术的革新、工艺的进步,杨艺杰没有退缩。从2024年4月到7月,他在北京、南京、重庆、兰州、中山等地的国家集训基地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集训。5月,他随教练团队奔赴德国参加训练营,与德、日、韩、新四国选手同场交流,总结经验。7月29日至8月4日,在专家组长的带领下,杨艺杰与教练前往新疆的污水处理单位进行了适应气候和饮食的训练。

法国里昂的赛场是封闭的,更是开放的。来自德国、新加坡、韩国、印度、巴西、肯尼亚、中国、日本的8名选手站在一个场地里。尽管比赛第一天面对全新的赛场环境和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比赛时虽然是一个人在操作,但我的背后是整个团队,所以就算遇到了仪器设备的问题,我也时刻告诉自己要冷静,积极跟工作人员沟通,迅速调整状态,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杨艺杰在比赛中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冷静的头脑,全力以赴。
三尺讲台上是传技解惑、教书育人的园丁,技能赛场上,是精益求精、奋进拼搏的技能健儿,杨艺杰用勤奋与努力实现了青春的梦想。“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中才永远不会干涸,我愿意把自己这一滴水滴进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在未来的教师工作中,杨艺杰表示,“希望能把我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世赛夺冠对杨艺杰来说只是起点。他将继续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把在比赛中学到的标准实验动作运用到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金牌“程序员”,每天敲代码12小时以上
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每个国家出一位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同台PK,也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比赛项目如烘焙、烹饪、气柱、维修、焊接等。在本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金牌的江苏省苏州技师学院学生曹佳豪,他参加的项目是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这也是中国代表队在该项目上取得的首枚金牌。为了这枚金牌,曹佳豪已经努力准备了6年多。

据曹佳豪介绍,商务软件解决方案比赛是要利用软件开发工具,开发支持商业营运及管理的软件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分析用户需求、数据清洗、数据预测、需求分析、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可视化等。比赛考察了选手对于用户需求判断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我们选手就是一个程序员。”2024年9月5日,曹佳豪随中国队抵达法国,与24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手进行较量。
曹佳豪说,这次比赛的主题是开发一个烘焙管理系统,用某家企业前期的运营数据来预测它未来销售利润的一些变化。比赛共分为7个阶段,总共三天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赛前一个月左右,主办方发布了一个赛题的概览,“但内容写得比较泛,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去猜测并进行准备。”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比赛中,曹佳豪还是遭遇了意外情况。他回忆说,比赛中他的设备出现了问题,开始他怀疑是自己操作有误,心态受到了影响。后来确认是设备硬件出现问题后,主办方给他进行了补时。“当时我向裁判申请了休息5分钟,用这些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继续投入操作之中。”放平心态后,曹佳豪再次回归比赛之中,最终顺利完成了比赛的全部考验,从来自世界各地的24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金牌。

“从小学接触了计算机之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都会尝试去设计一些小工具去解决,比如,有我们每日的日程管理,还有每日训练任务的发布。”2018年,16岁的小曹同学来到江苏省苏州技师学校后,他参加了校内集训基地的招新,最终成功入选第一梯队,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小曹的教练杜润告诉记者:“跟他一起进来的有20多位学生。我们参考世赛的模式,不断进行考核淘汰,在今年3月份的考核中我们获得第一名,才得到了这个代表国家去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机会。”

代码敲个不停,有时灵感爆发,有时陷入瓶颈,不过热爱是最好的动力。从16岁到21岁,小曹同学的程序设计能力不断攀升。除了技术训练,每天下午曹佳豪还会跑跑步,锻炼耐力,“因为体能对比赛很重要。我每天坚持慢跑5~10km。”六年里,小曹同学每天雷打不动,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左右入睡,敲代码,写程序,锻炼身体。“坚持做一件事情,不要放弃。”小曹将这句话送给学弟学妹们。他告诉记者:“最近我就在学习跟信息学相关的数学知识,网站上查找学习资料、课程,更多的是自主学习,这些都依赖小学和初中时打下的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这些都是会伴随终身的。”
“我身边90%以上的同龄人都有玩电子游戏的经历,我则更喜欢搭乐高。”小曹告诉记者,只要有时间,每天他会花上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全神贯注”玩乐高,目前已经有十几个成品了。“最近刚开始搭建1.5米左右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一共10001块零件,我准备一周之内完成拼搭。”

“到现在为止,这个项目12年走过来,我们最好成绩就是我那一年拿了一个铜牌。”杜润曾获得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的铜牌,2024年,他的学生曹佳豪获得了金牌。“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了他们师徒的完美诠释。小曹目前已经留校工作,而且进入了教练项目组当教练,“中国之前没有在这个项目上夺得过金牌,这次能为中国队夺得金牌,我也很开心。”曹佳豪表示,未来他希望为中国队培养出更多的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选手,小曹说:“我会在这个项目上扎根,把我的技术教给我的学生们。”

进校时的梦想成真!技能人才有了“路径图”
八年前,刚刚走进盐城技师学院的赵智俊看到世界技能大赛倒计时牌——当时正是师兄师姐们备战关键期。那时,一个小小心愿就在这个刚初中毕业的少年心中发芽。“要是哪一天我也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站上世界领奖台该有多好呀!”去年9月,赵智俊梦想成真,他获得电气装置项目金牌。

“我的比赛项目,是让更多智能家居进入千家万户,比赛还需要承担挖线槽、钻孔等体力活。”赵智俊介绍。每天在电脑前设计线路图纸、埋线、整理线槽、接线……他的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不仅不能“忙中出错”,还要以最快速度完成相应动作。
比赛过程中,赵智俊遇到一点“小插曲”。由于赛场提供的设备和平时训练中的不同,倒数第二天,赵智俊遭遇了硬件问题。“因为我前面步骤完成得很快,也为我们解决这个小问题争取到更多时间。”赵智俊说。最终,在教练组共同努力下,大家模拟出故障原因,并最终设计出多套解决方案。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以赛促教、赛教融合,以世赛的技术要求为“风向标”,通过竞赛把标准提炼出来,转化到教学中,也带动一批技工院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
“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是一场竞技,它更像是‘一扇窗’,为技能人才展示一条通往梦想的清晰路径,也让更多技术人才拥有获得感、成就感,提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盐城技师学院院长张兵表示。
他们的故事,是热爱与坚持的注脚,是梦想照进现实的生动演绎。从课堂迈向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工匠的无限可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叶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