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4月4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青少年学生代表、国际留学生代表等手持菊花肃立,祭奠在88年前遇难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黄白菊花组成的祭奠花圈庄严而肃穆。工作人员敬献花篮,面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全体人员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鞠躬,表达哀思。

“只要身体允许,我每年都来!”96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眼眶泛着泪花,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满头白发的夏淑琴很快就找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7位家人的姓名。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家中9口人有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她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幸免于难。
“曾祖父,今天的南京街巷里飘着花香,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我们没有忘记历史,又是一年清明,我为您带来一束白菊,愿它带去我们的思念……”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阮红燕饱含深情地诵读自己写给八十八年前遇难亲人的家书,字里行间,表达着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悼念。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8周年,幸存者老人的平均年龄近95岁,南京大屠杀记忆传承的重任落在了后代们的肩上。艾义英老人于今年年初去世,他的孙子黄睿接过记忆传承的接力棒。他表示:“作为幸存者后代,我深知责任重大,我一定会将同胞们的血泪记忆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晓历史真相,警示后人,避免悲剧重演。”
在传承历史的队伍里,青年身影越来越多。今天,来自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们与幸存者后代及中国青年面对面交流。
法易来自埃及,他说:“之前我已多次参观过纪念馆,并且成为了一名紫金草国际志愿者,现在我更明白和平的珍贵。我会对我的家人、朋友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希望他们能够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赛米是一名来自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来中国前从未听说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参加清明祭仪式后,他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他说:“看到万人坑里那些死难者骸骨,我深刻感受到当年日军暴行的残酷,心里非常难过,战争是如此可怕,和平是多么的珍贵,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珍惜和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岩岩/文 万程鹏/摄影 高鑫/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