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婷的“南京话”出圈,一次关于方言的情感共鸣
2025-04-05 07:5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慧  
1

“我会做饭哎。”

“你又不是不晓得。”

当梅婷在正在央视八套热播的《我的后半生》里,甩出一口地道的南京话,让南京观众倍感亲切,直呼“太上头了”,更让外地观众在这份浓浓的市井腔调里,咂摸出原汁原味的“南京味道”。南京话,迅速成为连接观众与剧集的情感纽带,相关视频片段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掀起一阵追剧热潮。

梅婷的南京话为何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方言的魅力,绝非简单的交流工具,不仅传递着角色的性格特征,更承载着一座城市特有的生活特质与人情世故,让角色瞬间“活”起来。当梅婷饰演的刘丽娜用南京话和父母拉家常时,观众看到的并非演绎的角色,而是一个真实生活在南京街巷里的南京媳妇。无论是推门喊“妈”,还是强调“我会做饭哎”,或是抱怨爸爸不该送鱼时的“你又不是不晓得”,她的语气、用词,乃至语调里的抑扬变化,都带着南京人特有的爽利劲与烟火气。这种“土味”的真实,让角色有了“根”,稳稳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里。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DNA,承载着独特的生活智慧与人情世故。正如《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所言:“方言是一种味道,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种滋味。”在影视创作里,方言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奇妙功效。一句脱口而出的家乡话,能让本地观众心领神会,会心一笑;而对外地观众而言,陌生化的方言并未成为传播壁垒,反而让他们心生好奇,透过方言这扇生动的窗口,得以触摸到一座城市的文化风貌,窥探到一个鲜活的、有根有源的市井人生。

其实,影视剧启用方言并非新鲜事。2022年热播剧《人世间》凭借精良制作赢得收视与口碑的双重成功,成为年度现象级作品。这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平民史诗,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剧中东北方言的运用得恰到好处——既包含“唠嗑”“疙瘩”等生活化词汇,又巧妙植入“你瞅啥”“瞅你咋地”等经典俚语对白,鲜活生动地传递出市井生活的温度与质感。电视剧《繁花》中,“侬晓得伐”“吃排头”等沪语则带全国观众领略了海派风情,也为剧集增添了独特韵味。

从《武林外传》中佟掌柜的陕西方言,到《山海情》的西北方言……近年来众多优质剧集均表明:恰当地运用方言,能够为影视剧作品注入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方言能够精准勾勒人物个性,赋予角色更高的可信度与亲和力,营造独特韵味与地域风情,使整部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我的后半生》不单单用南京话塑造角色,更将新街口、紫金山、绣球公园等城市地标融入叙事,让南京的风土人情跃然荧屏。剧中一碗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一句“宁海路”的日常闲聊,都让南京的城市形象变得立体而生动,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次城市文化的传播。当下,影视剧出圈带火地方文旅,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方言与地域文化相得益彰,能巧妙精准地传达城市韵味。这种“影视+方言”的联动,正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范式——让观众因为一部剧爱上一座城,更因为极具特色的方言,而在心中烙下了鲜活立体的城市印象。

在追求技术创新和视听体验的当下,影视剧更应回归生活本真,从真实的人间烟火中汲取养分。梅婷的南京话之所以出圈,正是因为它触动了观众对生活本真的集体记忆。这提醒着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必定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标签:
责编: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