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生命叩问:“生死”这堂课,不能一直“欠着”
2025-04-05 07:4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李睿哲,程晓琳  
1

清明时节,一株株松柏正在春风中舒展嫩叶。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正在成为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雨花台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清明,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一师生徒步7公里,前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在烈士纪念碑前,国旗班同学代表金中师生向先烈们敬献花圈,全体师生鞠躬默哀。各班班长带领同学们庄严宣誓,感怀先烈们的烈烈高风,感恩先烈们的千秋大义。

生与死的意义不是黑板上的定义,而是一场需要跨越代际鸿沟的认知觉醒。生命教育,也绝非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必修课。

死亡,似乎成了孩子成长教育中的“禁忌问题”。面对死亡,家长可能会以“去出差了”“去外星球了”给孩子一个“善意的谎言”。父母不愿跟孩子谈论死亡,有的是害怕孩子一时接受不了残酷的真相,有的则是认为小孩没必要懂那么多,长大就自然明白了。但随着孩子长大,生命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为什么花儿会开?”“小鸟为什么会飞?”孩子们总是对生命的起源、生长过程等充满好奇。在生活中,如果看到小动物受伤或死亡,孩子们在难过之余,慢慢意识到生命是脆弱的。在泰州市凤凰小学《生命真奇妙》课上,通过一系列趣味十足的游戏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认识生命、感恩生命的桥梁。

一些学校在校园生态池中设置“生命观测站”,让学生记录蝌蚪变青蛙、树叶凋零腐烂的全过程。一个孩子在给自己饲养的昆虫举办“葬礼”后,开始主动思考生命存续的意义。

商代的甲骨文中,“生”字如破土新芽,“死”字像枯骨横陈,先民将对生命的敬畏镌刻在龟甲兽骨之上。

生命教育绝非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在生物实验室里,透过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的过程,学生能直观感受生命诞生的奇迹;在语文课堂上诵读《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文学意象让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产生诗意碰撞;历史教材中记载的抗疫英雄事迹,则构建起个体生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联结。这种跨学科的生命认知网络,帮助学生跳出扁平化的生死观念。

“死亡教育”,是人们最不愿意面对的一课,更是必须学会面对的一课。就像《百年孤独》中所述:“父母是挡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没什么感受。当父母离世,我们将不得不直面死亡。”

近日,常州吕墅中学内,一场特别的团体辅导活动正在进行。常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周柯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他引导同学们回忆与离世者相处的点滴,并通过默哀,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与祝福。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也逐渐释怀了内心的悲痛。他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逝者的精神和爱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鼓励同学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首都医科大学,国内首门生死教育社会实践课——《生命关怀与死亡教育》在此诞生。这门课共32学时,其中24学时学生要走出校园,走进解剖实验室、遗体捐献中心、老年病房,临终病房、殡仪馆,墓园等基地,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

而在江浙沪地区唯一一所设立殡仪专业的高校——位于江苏昆山的硅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们需要学习遗体修复化妆、葬礼策划与主持、生命文化教育等课程。学生孙雯说:“我记得有位老师跟我说过:你们所害怕的那些人,都是别人心心念念都再也见不到的人。”

当教育者不再将生死教育简化为道德说教,而是将其转化为多维度的生命体验时,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生命的温度与重量。

正如《寻梦环游记》中所说:也许我们无力阻挡时间的流逝,我们也必将与家人与爱人生死相隔,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类的记忆,便是对灵魂的延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程晓琳

标签:
责编: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