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言丨把富民增收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2025-04-03 08:01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 卞兆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落实好挑大梁责任要把握好的四个着力点,其中包括“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真挚的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强化系统思维,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重视富民增收工作,2001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新世纪初“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全省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2014年省委、省政府及时研究提出了富民增收33条政策;近几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作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这些都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富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富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旗帜鲜明地将富民增收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像抓经济、抓就业那样,聚焦聚力抓好富民增收。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把富民增收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作出战略部署和任务分解,同时整合资源形成“增收政策工具包”。注重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指标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既以发展论英雄,也以富民论英雄。重视全省地区发展差异和支撑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共同富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全省面上工作提供示范借鉴。

锻造创新引擎,厚植产业富民根基。产业兴旺是富民强省的根基,向新图强是增强收益的关键。江苏实体经济发达,尤以制造业见长,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靠创新驱动,持续放大这种优势。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1650”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深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原子级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用创新拉平“微笑曲线”,努力提升“江苏智造”“江苏优服”含金量含新量,稳步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高端,创造更多附加值。着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扎实开展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通过各类科技平台、中介超市等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服务,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让企业广大员工在价值链延伸中分享发展红利。分领域研究有效措施推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江苏特色优势,服务未来发展需求,积极打造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服务、海运、航空、外贸服务等平台载体,引导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稳就业、促增收的重要支撑。江苏经营主体数量全国第一,全省民营经济贡献近六成GDP、八成新增就业,亮眼数据的背后,也暗藏“大而不强、优而不尖”的隐忧。企业总部一般是公司的决策中心和利润中心。2024年《财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江苏企业有3家,而广东、浙江分别有17家、10家。相比之下,我省缺少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大疆等互联网头部企业以及前沿科技企业,在全国家喻户晓的龙头企业不够多。比如,我省汽车制造业发达,配套能力极强,特斯拉在江苏有110家一级供应商、占全国1/3,但缺少本地整车品牌。要高度重视大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产业链整合能力,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领军企业培育力度,着力打造民营经济总部高地。同时,也要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国企、省外企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高能级功能机构在江苏落户。秉承“没有最佳、只有更佳”原则,进一步优化江苏营商环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强化要素保障,破除“内卷式”竞争,进一步激发“敢闯敢干”的企业家精神,探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路径”。

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全国有“东、中、西”发展差距,江苏也有“苏南、苏中、苏北”发展不平衡问题。正因为如此,江苏推进共同富裕对全国面上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近几年,苏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快于苏南,地区收入比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明显。对苏北地区来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做大经济总量过程中逐步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仍是头等发展要务。持续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协同联动发展。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创新“飞地经济”模式,全力推进苏南苏北地区产业、人才、资金、项目“四链融通”,促进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省级层面研究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对于苏北地区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建设,在资金、供地、能耗指标、环境容量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苏北地区解决交通、水利、水运、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短板,提高苏北地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过江通道密度和直达中心城市能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提高生活品质。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省委、省政府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推动富民增收,必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底帮扶低收入人口、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特困群体,聚焦教育、医疗、住房、“一老一小”等办好民生实事,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障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高质量建设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进一步擦亮“水韵江苏”品牌,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更加丰富、更接地气的高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标签:
责编:严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