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春招揽才“新观察”:引风来,从“拼政策”转向“拼生态”
2025-04-02 10:2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林元沁  
1

一个城市适不适合留下来发展?人才往往用脚投票。当下,凝聚多方力量为人才营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成为各地孜孜以求的目标。正逢人才春招“黄金期”,记者在和人才部门以及求职者们的一次次对话中感受到,我省各地正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倾斜,逐步从“拼政策”转向“拼生态”,打造一个更多主体参与、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磁场”。

架桥——

为人才与企业搭建深度对话平台

3月30日,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25苏州春季招聘大会,迎来2.5万名求职者。21岁的周蓉从山西连夜坐火车赶来,拎着行李箱就直奔心仪点位。大连民族大学教师前来替学生“打前站”,手里紧握着600份统一装订的简历。

近年来,苏州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对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当天,这场招聘会622家用人单位现场摆摊,提供岗位16229个,线上推出超10万个优质岗位。就在前一天,苏州最新发布《关于加快集聚青年人才的若干措施》,对新引进的全日制应届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分别给予每月不低于1500元、1000元、800元租房补贴。

此次,面向苏州“1030”产业体系中10个重点产业链,招聘会对应打造10个特色化产业招聘专区,每个专区由1至2家链主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组成“产业舰队”,形成“链主企业释放‘灯塔岗位’、产业中小企业提供‘适配备选’的梯度化岗位”供给策略。关于这次创新安排,苏州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优质岗位的释放反映经济活力和发展预期,也代表一个城市和企业对于未来的信心。这种信心,正是我们希望传导给青年就业群体的。”

这个春招季,泰州聚焦“大海新晨”产业体系,精心打造一张产业研学地图,串联重点开发园区、产业链重点企业以及青年友好场景,制定4条研学线路,针对重点高校应届毕业生,分批次分专业开展10余场产业研学活动。“不同于参加集中招聘时的走马观花,这是一次与企业直接对话的绝佳机会。”实地感受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王越洋和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就业意向。

同样积极为人才与企业“牵红线”的,还有近年来站在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风口的常州。今年3月,常州制定出台《关于支持企业发挥引才用才主体作用的若干措施》,措施明确:对企业引进的战略顶尖人才和院士(团队),“一人一策”“一事一议”量身打造个性化支持政策;对企业自主培育博士等人才给予奖励;建立“人才举荐白名单”,给予产业链链主企业更多人才评价、认定自主权……可以说,这是一份为企业独家打造的揽才“助推器”。

破圈——

多元力量参与做大引才“朋友圈”

提升城市的爱才氛围,产业、政策和政务服务环境缺一不可。从不少城市的探索来看,机制上的创新突破,多元力量的培育引入,让产业厚度和政策温度更好地叠加,托举青年人才实现梦想。

作为经济大市、产业强市,常州目前紧缺的是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高端人才,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熟悉产业技术的科研人才,以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青年人才等。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把这些急需人才请进来?

“我们通过‘嵌入式’做法,让资源更好地‘破圈’‘聚合’。”常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剧透”即将开展的新动作。今年4月,常州将面向国内顶尖的30多所高校院所派驻“新质生产力技术转移官”,精挑细选近50名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熟悉产业、科技、人才政策的优秀年轻干部,定向对接高校院所科创资源,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常州导入更多顶尖科创资源和人才资源。

无锡实施的“城市伯乐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个计划”旨在广泛动员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人才招引工作,大力集聚和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其中,“城市伯乐计划”,将在市县两级滚动培育20名人事总监、100名人事经理、1000名人事专员,让从事人才工作的人具备更专业的视野和能力。无锡将对引才成效显著的机构和个人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将引才成效较好的组织或个人作为人才,并且提供相应服务待遇。

南通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建立引才专属全息通道,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猎聘等头部人力资源公司开展特色招引活动,实现“一键匹配+智能推送”全流程数字化,变人才线下跑现场为人岗线上自动匹配,提高应聘效率、降低求职成本。一季度累计吸引534家企业发布招聘职位,收到简历总计22.83万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7142人。

共生——

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城市未来“合伙人”

“希望薪水高职业前景好,但更在乎这座城市有没有家的感觉。”“大到房价物价、交通便捷度,小到咖啡馆密度和消费业态,都是我的评判维度。”……在招聘会现场,记者听到不少洋溢青春气息的探讨。择一城而栖,年轻人确实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希望能更好地融入城市,成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合伙人”。

当青年人才涌入,城市配套服务能否跟上?如何将人才落户的“物理反应”转化为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的“化学反应”?人才生态的涵养,离不开对人才需求的深度解构。

某一线城市团市委的调研显示,该市非本地户籍青年中,约70%靠租房解决居住问题,然而年轻人能付得起租金的房子区位不便,区位比较好的租金又较贵,这是不少青年在城市安居乐业面临的现实困难。

如何解决住得起、住得稳的需求?江苏不仅仅满足于向青年人才提供免费过渡驿站和高性价比的人才公寓,这个春天,多个城市加码实施“人才购房券”“人才房票”等,补贴最高达200万元,可直接用于抵扣购房首付款,减轻人才购房首付压力。同时,不少城市对应届毕业生提前发放“人才房票”兑换券,让不少青年人才走出校园就能实现安居梦想。

因城市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宿迁近年来各类人才需求量激增。“我们进一步扩大人才‘购房券’受益面,不仅将支持范围扩大至所有大专生、高级工,还将‘三年兑付’缩短为‘一次性发放’,支持企业引进紧缺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直接惠及高技能人才逾3.5万人。”宿迁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宿迁强化政策集成、资金集约,争取让新房消费券、家装消费券、商业贷款贴息等政策协同享受,平均降低人才购房成本5%以上,1名落户博士可零首付购买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

       昆山用“链式”思维营造人才乐居、乐享、乐创的一流生态,3月30日,面向青年人才推出首批人工智能零租孵化器,为“背包创客”提供科创孵化空间免费工位,为人工智能创业者提供“拎包研发”的硬支撑。“我们希望尽全力助力‘背包创客’甩掉成本枷锁,更轻盈地追逐创新创业的‘星辰大海’。”昆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勇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

标签:
责编:徐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