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突出科技前沿和成果共享,不仅是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现场探访时感受到,130余台机器人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等多场景提供服务,机器人科技秀火爆“出圈”;集中展示的490多项前沿科技成果,首发首展成果占比达45%,诸多新技术新产品在此实现“首秀”,开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探索。

感受人形机器人的“多”与“变”
每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都有很多有趣的科技元素。在今年的年会现场,最大的明星当数130余台人形机器人,它们在展厅内或变身咖啡师或与观众下象棋或演奏乐器,机器人科技秀火爆“出圈”。
展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足球争霸赛火热上演。足球机器人完成精准射门动作后,还会高举机械臂庆祝。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宋安琪介绍,这款人形机器人是加速进化的Booster T1机器人,主打特点是“轻巧灵活、皮实耐摔”。“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完成机械舞、俯卧撑等高难度动作,还能在足球赛中实现抗碰撞稳定射门。”公司创始人程昊介绍,其搭载的运动控制算法可实现一秒内摔倒起立,目前已交付百台用于二次开发。

迎宾区的“妮娅”机器人凭借类人微表情和情绪识别算法成为焦点。据中关村论坛运营公司品牌总监徐若华介绍,这些机器人日均生成互动内容2000余条,通过多模态交互为嘉宾提供智能引导。而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夸父”则展现出工业级应用潜力,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表示:“它不仅能完成太极里推掌等复杂动作,目前在江苏苏州已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承担高危作业。”
穿一袭长裙弹一架电子琴,这位曾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人形机器“演奏家”又在中关村年会论坛上亮相了。这款机器人能够熟练演奏钢琴、电笛等,核心亮点在于其配备的Linkerhand灵巧手。“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关键执行器,自由度越高,越能完成复杂精细的动作。”灵心巧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Linkerbot机器人的灵巧手最多拥有42个自由度,为目前国内自由度最高的灵巧手。除演奏乐器外,它还能轻松完成倒咖啡、扭螺丝钉、使用工具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这些机器人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产业链协同的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海斌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已形成涵盖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精密传动的完整生态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60余家核心人形机器人企业中,中国占据三分之一席位。中关村政府采购促进中心主任葛志杰预测:将来有一天大家都会看到,人形机器人像汽车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提供家庭陪伴、医护康养等服务。
钢铁熔炉里上演“未来狂想曲”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之一,2025中国科幻大会同期在首钢园四高炉开幕,大会以“工业遗存+未来场景”为核心,潮幻奇遇季、科幻生活节、科幻市集……关于科幻的一切,都浓缩在这个“钢铁熔炉”里。
一架银灰色的流线型战机摆在四高炉一层展厅正中央,其棱角分明的机身与科幻电影中的太空战机别无二致。“这是‘南天门计划’中的白帝空天战机模型,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具备临近空间作战能力。”航空工业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李明阳介绍。

四高炉二层展厅,《触碰未来》艺术装置表演正在进行。一座黑灰色立方体悬浮于展厅中央,随着舞蹈演员的动作缓缓旋转。“这个装置名为‘零重力魔方’,内部填充氦气并搭载无人机系统,可实现360度自由运动。”清华美院教授王之纲介绍设计理念,“当演员与立方体共舞时,红外追踪技术会同步生成光影轨迹,象征人类与AI从认知到共生的演进过程。”
在科幻生活节展区,光合声创始人图拉古正演示着一款银色舱体设备。“这是与空军合作研发的情绪干预氧舱,通过10赫兹次声波与40赫兹光波的协同作用,可刺激大脑产生阿尔法波,达到缓解压力、增强记忆的效果。”工作人员透露,这种非侵入式疗愈技术已应用于飞行员心理疏导,未来或将走进社区健康中心。
科幻产业是近年来以科幻为主题的科技赋能文化、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的新领域、新赛道。《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达到1089.6亿元,科幻阅读、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板块原创能力凸显。
拾级而上,首钢园料仓空间的“幻聚·多维宇宙”展将观众带入刘慈欣笔下的科幻世界。记者也在现场见到了科幻作家刘慈欣。“我国在载人航天、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的突破,为科幻提供了独特的现实土壤和丰富的资源。中华文化对家国情怀的重视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为科幻创作赋予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刘慈欣表示,追寻真正的星辰大海,需要科学家的公式、工程师的螺丝钉,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被问及科幻与现实的关系时,他笑道:“《三体》中的‘降维打击’看似荒诞,但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技术的突破,正让人类一步步逼近科幻的边界。”
实现更多“从0到1”的跨越
今年开年以来,我国的开源AI模型DeepSeek爆火;2月,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均推出开源模型;3月,我国团队对外发布通用型AI Agent产品Manus,不断更新着世界对中国AI行业原始创新力量的认知。
“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尤其‘在AI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年会上,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年会现场,记者看到我国的AI技术和产品在不断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展示中心内,排队最长的莫过于本次首发的“我为中关村论坛代言”AIGC互动体验装置,这个装置以科技树形态的屏幕呈现。记者上前体验了一番,首先在屏幕上选择需要换脸的照片模板,然后点击拍摄按钮采集头像照片,短短数十秒就能生成自己的专属代言海报,还可以通过现场的工作人员操作发送到现场的屏幕墙上,让参与者在活动中遇见“另一个自己”。
现场排队体验的王女士表示,AIGC的应用场景优势非常明显,这项原始创新的应用印证了AIGC技术从实验室正在走向产业化,通过高度拟人化交互、虚实融合体验为科技展会带来更多参与感,也让科技以全新的方式走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中关村论坛年会还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了“中关村论坛智能体”,应用AI同传系统,实现多语言演讲。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广泛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很多视频都实现了人工智能原创。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闭幕日,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举行。发布会上,19项科技成果重磅发布、5项重大项目落地签约,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跨越式成果发布,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正如会上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十位,相比2012年的第二十位提升十个位次,是近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进入世界前十行列的中等收入国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