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工”云集南京,传承中药传统技艺“活态密码”有绝招
2025-04-01 17:2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蒋明睿  
1

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来一招“水飞炉甘石”;轻轻一推一抹,药丸均匀“穿上”了包衣……3月31日,2025年江苏省中药传统技艺交流会在南京开幕,来自全省各地的“老药工”同台交流。

中药药效的好坏,药工的手艺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不少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如何活态传承“老药工”们的本领,让良医好药相辅相成?

传的意义:老药工技艺的根脉与守护

2024年,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公布江苏省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遴选出首批12位老药工,他们多数来自各地中医医院,在药剂岗位深耕多年。

“老药工工作室的建设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如何建设、运行机制、人才培养,都是新的课题。”江苏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石志宇说,近一年建设周期以来,可以看到各地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基本完成了示教室、资料室、药用植物园的建设,整理出一批老药工们的鉴定经验、炮制经验、植物鉴别等内容。

以常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药师刘产明为例,他从事中医药研究与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已40余年,是“孟河医派临方炮制技术”的代表性传承人。获批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后,他和团队走访临床专家和老药工,进行挖掘整理,针对临方炮制方法已记录12万字、21种炮制方法、102个品种,还建成孟河医派临方炮制可视化数据库,重点围绕与孟河医派有关的文献古籍、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老药工临方炮制经验等,应用现代数字化研究技术,深入开展临方炮制技术的挖掘、收集、整理、归纳和研究。

为何要针对炮制经验做传承保护?刘产明回忆,随着改革开放全国各地兴起炮制加工企业后,中药的工业化、规模化加工进程加快,但在产业化的背景下,中药“一人一方”的特色优势正在衰退。临方炮制是中医药领域的一种特殊制药技术,其核心在于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药物的具体特性,在医师开具处方时特别指定的一种或多种药材加工方法。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效,减少毒副作用,使药物更适应患者个体化的治疗需求。“‘配伍’和‘临方炮制’是个体化用药的法宝,更是中医药创新发展之源,所以必须传承好、发展好。”

“以往流派研究中以中医传承为主,实际上很多中医大家也是中药大家。”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中药师沈夕坤长期致力于吴门医派中医药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他及团队在梳理中医大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发现,叶天士在用药时格外注重炮制品的使用,比如简单一味陈皮,外层称橘红多用于治疗疾病,内层叫橘白多用于调理身体,炮制方法不同、应用场景不同,药效也是不同的。再比如,现在不少人困惑“中药是否功效不好”,实际上在用药时可能出现了误读,同一种药名,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指的是不同的药材。“是传承,更是溯源,这就是挖掘古方的意义。”

活态传承:技艺在应用中实现价值

活态传承,老药工们的传承之路不是一味地复制,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之上总结、创新。

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主任中药师朱旭祥从事中药相关工作近40年,一直在从事膏方制作技艺、中药质量控制、医院制剂开发及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老药工传承工作室成立后,系统整理龙砂膏方制作技艺的脉络,梳理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膏方制作传承谱系,总结出老药工制作龙砂膏方“十步六控”制膏法,十步为:调配、浸泡、煎煮、沉淀、过滤、浓缩、加辅料、收膏、凉膏、质检;六控为:浸泡时间控制、煎煮时间控制、煎出药液量控制、沉淀时间控制、辅料放入时间控制、收膏老嫩的控制。“现在吃膏方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工艺生产的膏方和传统工艺制作的膏方从器具到工艺上都发生了变化,膏方的品质会不会产生差异?怎么把控好每一环节?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他也欣喜地感慨道,借着老药工传承工作室的东风,让一直以来处于相对“边缘”的药工,走到了舞台上。“在以往对龙砂医派的挖掘中多‘重医轻药’,整理后才发现,龙砂医家制药讲究药材道地、注重司岁备药、重视中药剂型煎服法、注重‘以药制药’炮制法、擅长鲜药的使用、擅长膏滋方养生调体治未病,这也是对流派传承的一种补充。”

“传承不是仅仅记录在视频中,写在书里,而要有应用的场景,要让传承人看到技艺有价值,大家才愿意学。”石志宇道破活态传承的“密码”——应用,尤其强调中医中药的融合,以中药传统技艺提升疗效为核心,在临床解决问题、在企业进行推广。

朱旭祥工作室与临床联动,推动中医药传承工作协同发展,融合老药工传统技艺运用于现代品种开发,推出多种龙砂特色膏方品种与临方加工品种。

沈夕坤工作室则正在苏州市科协的牵头下,围绕苏州东山枇杷与企业联合做产业转化。“枇杷的副产品枇杷叶、枇杷枝可以制成枇杷膏,但作为农业产业和药物的枇杷膏组方不同,现在正与企业联合研究如何工业化,提高产品附加值。”

科技赋能:代际接力中焕发新生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等。

在一众老药工中,来自连云港的采药工吴舟格外特别,他来自六代相传的中药世家,40多年来靠着一份热爱,潜心于云台山中草药资源的研究,数不清爬过多少遍云台山,共撰写调查报告350多万字,拍摄图片3万余幅,编写了《古代本草海州药物图考》等多部著作,为连云港道地药材种植提供历史依据。

上世纪80年代他顶替父亲岗位在连云港医药站工作,做过山乡药材收购、药材仓库保管、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中药材质量检验、中药保健品开发,后又入职康缘大药房做“抓药的”。他说,药效好不好,从栽培、加工炮制,到抓药的精准度、煎煮的方式都有影响。“从前,大山里的老药农是我的老师,现在我也想身体力行再把自己的经验传出去。”吴舟走进课堂、走到临床,带领学生进行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为医护人员培训药用植物知识,在企业中,他也先后带教2批次17名学生,帮助药企员工在现代工艺之外掌握传统中医药内容。

中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长久的实践积累、名师指点,很难体会其中奥妙。通过师带徒,老一辈中药专家将独特的经验和操作技巧传授给年轻人,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快地成长。

老药工们的经验正在不断向外播撒,沈夕坤面向本院、支援医院和医联体医院相关医师及中医药相关从业人员开展培训班,从传统膏方的历史和技艺讲起,结合现代工艺,提升医生的专业意识和处方规范,他作为主要起草人还参与了江苏省《中医膏方临床应用与指标工艺规范》的编撰。“今年打算组织撰写论著《吴门医派中医膏方》,深入分析膏滋药的组方原则、作用机理、应用范围、使用方法、制备工艺等,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了解中医膏方的相关知识提供帮助,同时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服用膏方提供指导。”

中药也乘着现代科技的“快车”,用现代科学证明其有效性。刘产明为了更好地将老药工的炮制技艺和经验进行推广应用,围绕炮制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从分子、细胞、整体等不同层面开展特色炮制品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的研究,同时他深入开展临方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确保临方炮制技术可重复性和特色炮制品的同质化,使临方炮制技术能够有质量的活态化,真正服务于中医临床实践。最近一段时间,他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领域团队合作,如应用“肠器官芯片”技术,开展“枳壳炒白术”中医临床健脾、燥湿、理气功能的评估。“未来也会继续在特色炮制品的临床价值评价指标的关键技术问题上有所突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文

蔡亮 许丰乔/图

通讯员  陆丹丹

标签: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