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田园相映成趣,品一品乡村振兴路上的“醇”与“鲜”
2025-04-01 10:4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洪叶  
1

“走,去乡村喝咖啡!”阳春三月,昆山歇马桥村内游人如织,村内的咖啡馆Cuppo Bubbo坐满游客。“种草这家店很久了,味道真的不错,你们有空的时候也可以来打卡。”来自上海的游客冯涵一边拍照一边分享给自己的好友。

一杯杯香醇的咖啡引来游客、唤醒乡村;一袋袋源头直采的新鲜果蔬走进城市、端上餐桌……近年来,昆山市发挥“咖都”资源优势,孕育“村咖”,来自城市的醇香咖啡与独有韵味的美丽田园相映成趣,来自乡村的鲜美土菜与繁华都市相得益彰,在“咖啡下乡、土菜进城”的创新探索中,打造出一条“舌尖”上的千亿级产业链,链出城乡融合新路径。

这里的乡村有近百家特色咖啡馆

小桥流水,黛瓦粉墙,田陌飘香……走进昆山巴城东阳澄湖村,记者看到一间坐落在田野边的书房,推开门,咖啡香气与油墨芬芳奇妙交融、扑面而来,店内环境静谧,三三两两的顾客或翻看书籍,或捧着咖啡轻声交谈,或看向窗外悠然自得。

“2023年4月底书房开始营业,店内除了现场制作的咖啡,还会卖一些昆曲元素的挂耳咖啡、咖啡豆。”巴城书房主理人陈建龙告诉记者,“去年3月,我们又在距离一公里左右的东阳澄湖村的自然村——费家浜村开了一间航天主题的咖啡馆,这里既是英雄航天员费俊龙的家乡,也是阳澄湖大闸蟹‘第一村’。因此店内的顾客主要有:书吧会员、附近居民、受到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推荐前来打卡的游客,以及每年9月至次年元旦前后来这里吃大闸蟹的游客。”目前两家店每个月消耗三四十包咖啡豆,每包豆子大约可做25杯咖啡,每月能卖出1000多杯咖啡。

值得一提的是,陈建龙说的“昆曲咖啡”将昆山非遗昆曲巧妙融入咖啡产品之中。“近几年我们发现云南优质精品咖啡豆做得越来越好,目前云南生豆的采购量已经从原先的40%上涨到50%以上,今后将继续扩大国内生豆的采购份额。此外,我们将昆曲的脸谱元素与云南普洱咖啡豆结合,在包装、风味上打造出具有两地特色的咖啡产品,如包装为花旦的是柔和型中度烘焙,包装为武生的是浓郁型深度烘焙,从而进一步推广昆曲文化和云南咖啡。”苏州市咖啡西餐业商会副会长、昆山柯乐咖啡烘焙有限公司总经理巩开清观察到,不少村咖店将昆曲咖啡作为当地特色“伴手礼”,进一步延长“村咖”产业链。

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不仅“浓缩”了云南、昆山两地相隔2000多公里的地理距离,更“链”出了城乡融合新路径。村咖作为乡村农文旅消费新场景,有着更加多元的延伸空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一个生动案例,也是农文旅融合模式探索的一次成功实践。

“聚焦‘村咖’这一新业态,我们加强政策扶持,推动融合发展。”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昆山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徐学新介绍,当地一方面组建以咖啡协会、金融机构、咖啡企业等为代表的村咖发展联盟,推动产品、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建设,引导发展基础好的村庄开展“村咖”集聚区建设,涌现出“昆链”“舍里”“诺一”“一尺花园”等本土特色品牌。

截至目前,昆山共有近百家乡村特色咖啡馆——在千灯镇歇马桥村,重点挖掘“村咖+村落特色传统文化”,集中呈现红色教育、古村古桥、精致农业等特色文化;在巴城镇费家浜村,以航天为主题,将航天梦想与咖啡文化巧妙结合,航天梦想不再遥不可及;在锦溪镇计家墩村,常年举办乡村咖啡集活动,不同品牌的咖啡店集中展出自己研发的咖啡新品,呈现“理想生活”的另一种模样,全村单日出杯量最高峰超3000杯。

这里的“土菜进城”连接美好生活

每天清晨的昆山,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昆味到”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启了忙碌的一天,运货、卸货、配货、拣货……他们用汗水全力保障昆山市民“菜篮子”供应。

“公司负责昆山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昆味到’的运营,网罗了昆山淀山湖、张浦、陆家、周市等多个乡镇优质、特色、新鲜、健康的绿色生态农产品,蔬菜瓜果、大米谷物、家禽肉蛋等应有尽有。”昆山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杨伟说。

据了解,“土菜进城”即把地产优质农产品销售给城里人,通过直销、电商、展示展销活动等各种途径,减少中间环节,推动优质农副产品精准流向城市社区。同时从城市需求侧对接城里人回味乡愁、乡村野趣、家庭休闲、研学体验的巨大消费潜力,从乡村供给侧挖掘和推广好看、好玩、好吃、好住、好摘、好带等“六好”资源,既服务农民也服务市民,通过搭建平台、载体和纽带,促使市民村民密切交往、城乡深度融合。

“土菜进城”一头连着城市的美好生活,一头连着乡村的产业振兴。翻看昆山市休闲农业地图、龙头企业地图,记者发现“土菜进城”串起了柏庐大米、阳澄湖大闸蟹、梅山猪、河虾、菌菇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以梅山猪为例,这正是昆山最具特色的“土味”农产品之一,昆山梅山猪生活的地方在国家级保种场名单,其遗传资源保种场成功获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称号。在昆山玉龙菜场和红峰菜场内,各有一家梅山黑猪肉的专营店。尽管梅山黑猪肉价格比普通白猪肉价格翻一番,但基本上只需一个上午的时间,每个门店的商品都会售空。

“平均每天一头猪的销量,主要是受到产能制约。通过国家级保种场内的现代生态养殖、青粗饲粮喂养的纯土种猪,不催肥、不加饲料,肉质口感更佳。”徐学新说:“由于保种数量有限,我们也希望除了种质资源保护,通过培育把黑猪和其他品种的优质猪进行杂交,培育出更具商品价值,同时又能够保留黑猪肉鲜美风味的猪,从而形成一个产业。目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前期的基础工作,如建设保种场、配套的培育场。”

这里的城乡互动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赋能

“‘村咖’不仅仅是把一杯咖啡带下乡,更重要的是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带下乡。”这是采访中,徐学新反复传达的理念。一杯咖啡、一道土菜,拉近了城与乡的关系,使得城乡互动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赋能。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昆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百行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依托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不断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产业多种业态。以发展休闲农业为突破口,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探索“城乡一体、融合创新、全域提升”的农文旅发展路径。为进一步促进城乡双向融合,昆山市农业农村局还大力推进农业研学项目,让更多人走进新农村,了解农耕文化和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过程。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人”是关键。作为土生土长的巴城人,陈建龙今年48岁,在村里开店的这两年,他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中青年人返乡创业,村里的农家乐不断迭代升级,乡村也涌现出民宿、书吧、西餐、茶馆、影音、甜品、手工等单一或者多种业态互相组合的复合商业模式,并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这些返乡创业、务工的中青年人逐渐成为“新农村人”,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很多人也会常常带着子女回来看望父母,这时候就需要一些亲子空间。”他计划,下一步可能会延伸一些露营项目。

游客的到来为乡村不断“输血”,而在乡村创业就业的新农人则为乡村增强了“造血”能力。主理人是特色村咖的“灵魂”,昆山探索村咖等新业态从业人才培养新路径,精心搭建全链条精准服务平台,挖掘和引育返乡创业人才投身咖啡行业。截至目前,昆山各类村咖从业人员突破400人。

此外,昆山将村咖从业人员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同步享受高素质农民社保补贴、学历提升等政策福利,提升村咖新农人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以富民增收为宗旨,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直播+助农直销”新融合,让村咖主理人携特色村咖直面消费端,线上线下齐发力,双线驱动促增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受访者供图

标签:
责编: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