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江苏省医保局会同省工信厅、省卫健委、省药监局等部门联合召开国谈药使用三方沟通座谈会,为医保、医疗和医药三方搭建平台,促进创新药供需双方对接,推进国谈药加快临床应用,让老百姓用上更多、更新、更好的国谈药。

据统计,江苏国谈药销售金额已从2020年的近40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6亿元;惠及患者从2020年的360多万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2300多万人次。政府搭台,推动国谈药进医院“最后一公里”提速贯通,为医药创新撑腰,为临床上新鼓劲,抢占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

本土药企“多点开花”
“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成立短短8年,第一次参加国谈就有两个一类创新药进入新版药品目录。其中,舒沃替尼片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治疗‘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药。”来自无锡的创新药企——迪哲(江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总监江佳毅介绍,该药也是这一领域国内唯一获批且可医保报销的药物,填补了近20年的临床空白。
此外,迪哲还创新研发了戈利昔替尼,是目前单药治疗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位总生存期最长的药物,首次突破2年以上,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时间,并打破PTCL领域“全球十年无创新药”的困局。
据统计,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大省,江苏相关产业产值规模近5000亿元、居全国第一。一直以来,江苏省医药企业都以服务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研发与创新,并在不断加大规划、立项和投入力度,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江苏是真正真金白银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为我们药企营造了风朗气清、公开透明、干净清爽的营商投资环境。”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总裁助理陆长鑫由衷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注意到,此次参加三方沟通座谈会的有17家药企,恒瑞、正大天晴等龙头药企连年在国谈药上“榜上有名”,今年也有不少“新面孔”,如迪哲、卓和、泽璟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高水平医院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医保局副局长陈亮介绍,医保、工信、卫健、药监等部门凝聚合力,全链条支持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一组数据就是证明:今年共有38种“全球新”药品新增纳入目录,其中江苏有12种,且均为本土企业,反映出江苏省医药创新水平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此外,江苏医药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加速迸发,产业区域布局也更加均衡。


洽谈推介“畅通无碍”
医院是创新产品应用的主渠道、主战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关键在于进院使用。当天下午,省内30家重点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与新进国谈药医药企业负责人促膝而坐,深入交流。各大药企都十分珍惜与大医院面对面沟通机会,派出精兵强将现场洽谈。
“这是我们今年1月新进国谈目录的创新药,专门针对肿瘤患者,你们医院科室实力雄厚,很可能会用得上。”在南京鼓楼医院摊位前,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销售部负责人主动介绍公司新药。
“你们产品前期主要在哪里试用,涉及哪些人群?”“说明书上说,药品改良后不良反应下降了,我们想知道哪些方面下降了”……鼓楼医院现场谈判代表在认真看了产品说明后,发出一串问题。“这些由公司医学部负责人来介绍!”很快,先声药业公司医学部负责人落座一一答疑。
“机会难得,今天公司销售、医学、准入三个部门有十个人在现场,对还没有使用我们产品的医院进行针对性推介;对已使用的医院,我们加强沟通和释疑。”先声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张超说。
带着国谈创新药忙着穿梭于三个会场,一下午顾不上喝一口水的江佳毅表示,这么多医院“大咖”聚集,一定要抓住机会。
“我们是中小企业,做了十几年中成药研发,这是第一次研发出1类新药,也是第一次进入国谈药目录,感觉很振奋。”来自无锡的卓和药业集团副总经理詹鹏盛表示,政府举办三方沟通座谈会,让小企业也有机会与大医院面对面交流推介,让药企对未来充满信心。

部门鼓劲“临床上新”
据悉,江苏医保部门已经连续五年对医药企业进行政策辅导。五年来,共计有176个“江苏制造”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占比超1/3,位居全国第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得到及时转化。一系列医保政策的出台,也解除了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国谈药的后顾之忧,比如健全谈判药“双通道”用药保障机制,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满足谈判药供应保障、临床使用的合理需求。
当前,生物医药已成为江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江苏生物医药集群规模效益全国领先,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集群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位居全国第一。今年1至2月集群开票销售同比增长1.1%,实现“开门红”。
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罗志勤介绍,2024年江苏获批创新药13个,居全国第一。省工信厅以“免申即享”方式对由江苏注册申请人获得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给予奖励,2024年安排1.66亿元奖励26个创新药械,其中8个创新药每个奖励1000万元。江苏还对省内临床试验机构为创新药械提供研发服务给予服务金额5%的奖补,2024年奖励23家医疗机构。
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姜仑表示,江苏正建立院内药品配备与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联动机制,自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公布后,按照临床用药需求,一个月内统筹召开药事会,做到“应配尽配”。对暂时无法纳入本医疗机构供应目录,但临床确有需求的药品,应纳入临时采购范围,建立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周期、及时采购。对暂时无法配备的药品,通过处方流转机制,引导患者至国谈药双通道定点药店购买使用。
省药监局副局长姜伟介绍,江苏在全国首批承接优化药品补充申请改革试点,相关审评审批时限由200日缩减至60日,支持企业扩产增效。
此外,江苏还推出一系列推动国谈药进院使用的医保配套支持政策,比如在医保总额预算方面,继续实施国谈药前三年预算单列政策——即前三年不纳入当年医院医保总额预算,第四年按前三年最高一年使用情况纳入总额预算测算基数,在制度上为医院松绑,让医院使用国谈创新药没有后顾之忧。

群众用药“更快更好”
国谈药的落地,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江佳毅介绍,没进医保前,使用该公司研发的两种新药每年治疗费高达40万元,纳入医保目录后,患者个人自付部分只需几万元。
“去年中大医院落地165个国谈药,其中西药157个、中成药8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沈杨表示,去年该院的国谈药采购金额达11.89亿元,较好地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部分治疗罕见病的国产药纳入国谈药范畴后,极大缓解了罕见病患者‘用药难、用不上、用不起’的急难愁盼问题。”据悉,2020年中大医院罕见病用药采购金额仅为206万元,2024年已经增长到1147万元。
“未纳入本院的国谈药,我院已实现移动端审批流程,从申请、到药房调剂发药,仅需两个小时!”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周晓宇介绍,根据临床治疗需求,该院国谈药在供品种有219种,2025年又新增39种。2024年,该院国谈药采购金额达2.2亿元,占全年药品销售金额的16%。特别是一些抗肿瘤药物,目前属于一线用药,该院优先考虑进入基本用药目录,实现“应配尽配”、按需采购、有需必采。例如曲妥珠单抗注射液、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片等,该院都及时将其纳入基本用药目录,满足临床需求。对于国谈药,该院还建立药物警戒管理,不断完善不良反应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和上报流程。
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江苏省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定点医疗机构都在自觉承担国谈药品配备和合理使用的主体责任。从配备品种上看,截至去年底,399个谈判药品中有397个在江苏销售使用。从专题药事会上看,90%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均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实施后一个月内召开专题药事会,并动态调整医院基本用药目录;从销售渠道上看,近五年来,江苏医疗机构销售国谈药品金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稳定在80%左右,2024年更是达到84%,在全国属于第一方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