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工心脏”技术重启患者生命希望
2025-03-28 21:4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甜  
1

交汇点讯 3月28日,南京市第一医院举办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术开展三周年纪念活动,13位术后患者齐聚现场,以亲身经历讲述“第二次生命”的奇迹。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这一技术自2022年3月12日首例应用以来,已挽救近80名终末期心衰患者,在心脏移植供体极度稀缺的背景下,成为改写生命终章的关键力量。

“人工心脏不仅是外科医生的‘子弹’,更是患者重启人生的‘钥匙’。”作为该技术的核心推动者,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教授透露,这三年,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发展迅速,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置可以供临床使用。如今,国产人工心脏装置以90克重量创下“全球最小”纪录,多项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术后患者1年生存率达80%以上,5年生存率接近60%,与心脏移植效果几乎持平。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国家正攻关将装置进一步缩小至50克,未来可惠及儿童甚至婴幼儿患者。

陈鑫教授团队与患者代表共同切蛋糕

38岁的曾先生是“人工心脏”的直接受益者。2019年一场普通感冒引发暴发性心肌炎,导致他心功能急速恶化,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后,于2024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植入人工心脏。术后仅半年,他不仅重返工作岗位,还通过短视频平台组建了40余人的病友互助群。“从濒死到重生,再到帮助他人,这段经历让我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意义。”曾先生的故事引发全场共鸣,多位患者现场分享术后骑行、旅游甚至重返职场的经历,展现技术与生命的双重韧性。

患者代表为专家团队送上锦旗

数据显示,我国终末期心衰患者超百万,而全国每年心脏移植量仅约1000例左右,供需悬殊令无数家庭陷入绝望。人工心脏技术的突破,不仅填补了供体缺口,更以“医工结合”模式推动国产医疗装备迭代。陈鑫教授强调,团队与工程师协作破解临床难题,未来将推动装置智能化、轻量化发展,“让更多‘曾先生’无需等待供体,也能高质量活下去”。

专家团队与13位术后患者共同合影

三年来,南京市第一医院以“全天候响应”的术后管理机制,为患者构筑生命保障网。这场“心弦重启”的纪念活动,不仅是对技术成果的总结,更向数百万心衰患者传递了“跃动新生”的希望——当人工心脏的搏动声与生命共振,绝望的终点亦可成为新生的起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孙骏/文 周天琦/视频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