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项水利重点工程加速推进——抢抓“黄金期”,奏响“奋进曲”
2025-02-24 07:05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作者:洪叶 吴琼  
1

冬去春来万象新,正是奋进好时节。春节假期刚过,全省在建水利重点工程吹响复工复产“集结号”,抢时间、提效率,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2025年全省水利重点工程投资220亿元,当前,全省在建水利重点工程共78项、215个标段,截至2月18日已复工78项、215个标段,项目复工率100%,标段复工率100%。连日来,记者走访多个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处处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令人感受到“人勤春来早”的蓬勃干劲。

重大项目“进度条”刷新

2月12日,冬春季节,寒气袭人。记者登上淮安枢纽这座“水上立交”,只见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和东西走向的淮河入海水道在脚下交错,而在运河东侧,一条800米长、70米宽的临时航道已初步具备通航条件,不远处挖掘机正在将多余的土方清理出来,进行上下游的疏浚。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国务院进一步治淮38项中最大防洪单体项目,也是国务院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和“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后,淮河入海水道行洪能力将提升至7000立方米/秒,洪泽湖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其中,淮安枢纽工程于2024年4月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在15孔老地涵北侧扩建30孔新地涵。

“由于淮安枢纽工程为入海水道第二梯级枢纽,位于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为满足京杭大运河航运需要,不阻航、不碍航,工程需挖一条导航明渠作为运河的临时航道。”省淮安枢纽工程建设处副主任王洪玉告诉记者,“冬春季节是水利项目施工的‘黄金期’,水利工程灌溉、防洪任务相对减少,持续的枯水期为水利项目的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抢抓工期,确保导航明渠在本月底前全线贯通,我们2月3日就复工了,目前正在进行导航明渠两侧封堵围堰拆除、上游河道清基清表等工作,准备开展导航明渠试通航及运河围堰填筑工作,运河围堰填筑完成后京杭大运河截流,船只从临时导航明渠通航,根据工程进度规划,临时航道将使用一年半的时间。”

而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盐城段阜宁县境的施工现场,1条抓斗式挖泥船配合5条运泥船正在进行开挖扫尾,近350米宽的新泓道已基本形成。

“这就是二期工程建成后的标准断面,过去这里南北泓高低分排,各有分工。中隔堤挖除后,河道由两泓并为一泓,扩大了过水断面,为上游涝水及时外排入海创造了条件。”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明说,“2025年我们迎来全线开工建设的高峰期,眼下在建14个施工标段正抢抓冬修水利的‘黄金期’,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同时,为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我们在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展施工图技术咨询基础上,落实专家评审制度,切实做到‘双审查’;严格执行土方工程‘上方令’和‘举牌验收’制度,确保土方填筑过程规范、质量可溯;实行施工、监理、建设、质监单位‘四方检测’,做到质量检测全覆盖、无死角,已完成工程质量全部达优良等级。”

防洪排涝“老战士”换新

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的燕尾挡潮闸在五灌河尾闾北汊河上,是沂北善南地区重要排水口门,具有挡潮、排涝、通航等综合功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日前,记者在建设现场看到,施工全面进入“快进模式”,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开足马力,施工人员紧密协作,按照工程节点施工,一片繁忙。

“原有的挡潮闸经50多年运行,建筑物出现破损、金属结构锈蚀变形、机电设备老化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燕尾挡潮闸拆建工程通过拆除老闸,在原址上游45米处新建5孔总净宽56米的燕尾挡潮闸1座,达到消除安全隐患,扩大善南地区洪水出路,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燕尾挡潮闸技术负责人徐云兵介绍,为抢抓工期,工人们正月初六就复工了。尽管天气寒冷,但工人早上天还没亮就要到工地上做好施工准备,每天从上午5点半开始上班,晚上8点半下班。目前中部结构待合龙,预计4月底完成项目的水下部分,并在进入主汛期前拆除两条围堰,确保能够正常行洪。

走进扬州淮河入江水道右堤廖家沟(文昌大桥至羊尾巴段)应急加固工程施工二标,两道110米长、5米宽的围堰间,数辆挖掘机正挖掘着土方,伴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站身钢筋绑扎作业和消力池封底。

廖家沟是淮河入江水道最下段归江河道的最大干流,承泄了八成以上的淮河入江洪水,但其右堤运行多年未系统治理,存在穿堤建筑物结构老化、堤身开裂和渗漏等安全隐患。被纳入国家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达标建设项目的淮河入江水道右堤廖家沟应急加固工程于2024年末开工建设,总投资1.87亿元,工程完工后,该薄弱段防洪标准将达到50年一遇,有效巩固扬州城市防洪屏障,提升流域防洪排涝能力。

为了能确保2025年10月完成建设内容,春节前工人们一直奋战到腊月二十八,完成了站身底板浇筑。正月初八一上班,扬州市水利工程建设中心就立即进行了工程复工复产检查,并对利用节后施工黄金期提质量、抓进度、保安全、防扬尘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确保主汛期前能发挥工程效益。目前,三个标段都在抓紧工期开展施工,仅二标现场就有50余名工人,工程全线到岗的工人超过200人。

项目施工“科技值”上新

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施工工地上,有一座“钢筋智慧云工厂”。

“这是全国水利行业首家钢筋云工厂,配置了钢筋滚焊机自动化生产线、数控钢筋弯曲中心、数控钢筋弯箍机自动化生产线等6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提升钢筋加工自动化水平,同时配备2台智能桁车,提高物流运转效率。”江苏淮阴水利建设有限公司淮安枢纽工程钢筋智能生产中心操作人员温超介绍,公司还搭建钢筋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系统,物料管理系统实现仓储数字化管理、进销存智能统计、材料精细化控制。例如,排产时在多份料单间进行长短料组合,充分使用原材和余料,减少人工计算时间,提高原材出材率。此外,质量管控追溯系统钢筋可“一键扫码”溯源质量,查询构件信息、原材批次信息、加工设备配送及到场信息等。

西起太湖瓜泾口,向东经苏、沪两地至长江口的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全长61.7公里。吴淞江的整治,将进一步增加太湖洪水外排出路,从而提高苏州城区的防洪除涝能力。

界浦港大孔闸是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的重要部分,在这里,有一套数字孪生系统全程参与。施工人员利用数字孪生系统,造出一座与实体项目1:1还原的“虚拟水闸”,可在“虚拟水闸”中充分验证、试错,从而降低试错成本,实现高效建设。目前,工程正在按照数字孪生模型1:1的高精准度同步推进。

工程完工后,数字孪生系统可在日常运行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并采取措施,从而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维修成本。“以往我们都是根据历史情况和个人经验来调度水闸的,调度区间比较大。”苏州市水务局水利工程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数字赋能,可实现工程调度管理的智慧化模拟和精准化决策,进一步支撑太湖地区数字水网建设。

记者 洪叶 吴琼

标签:
责编: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