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到元宵节,非遗产品不仅是节日氛围的极佳点缀,其销售也呈现出火爆态势。近年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借助网络平台频频“出圈”,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获得经济收益。
然而,记者采访中注意到,非遗相关产品仍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等诸多问题。而一些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创新产品款式和销售模式,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探索,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政府支持带来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在博物馆的租金几乎是免的,如果能按时到店里打卡,博物馆还会给我们一定的奖励。每年,文旅部门会带我们出国办展,推销非遗产品。”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省级非遗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红告诉记者,传承人除了每年获得不同的补助外,还享受各种政策优惠。这些举措让秦淮灯彩等非遗技艺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激发了传承人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
近年来,文旅部门积极组织各种非遗技能比赛,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南京市市级非遗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瑞雷介绍,这些比赛为广大传承人及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经验的平台,也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同时,媒体的报道、公众的关注,使得非遗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提高了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政府对非遗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南京高淳陶瓷品牌部经理徐碧伟举例说,国家出台《“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政策保障;江苏省近年来积极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非遗工坊等评选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持续举办“水韵江苏·精彩非遗”“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等展演活动,为传统项目提供展示舞台。正是在系统性保护格局下,高淳陶瓷建成了“高淳陶瓷制作技艺”非遗展示馆——高淳陶瓷博物馆,并被评为国家级博物馆,也使高淳陶瓷的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国家对非遗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媒体的关注、传承人的创新求变,使博物馆的游客人数近几年一直在增长。”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告诉记者。馆里非遗品种较多,每年都推出与时尚融合的新产品,价格大多在100元—200元之间,贴近游客的审美需求与消费能力,极大地提高了非遗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普及度,带动传承人收入增长。
面临困境,成本较高传承人少
如今,非遗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不少传承者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经济收益。
“近几年,非遗风筝在市场上受到量产风筝的冲击较大。”市级非遗南京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陈涛告诉记者。非遗南京风筝全为手工制作,倾注了匠人大量的心血,每一只都独一无二,便宜的80元左右。然而,量产风筝凭借其规模化生产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便宜的10元左右。消费者往往被低价所吸引,使非遗南京风筝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省丝绸协会原秘书长李鑫也表示非遗产品通常生产成本较高。比如南京云锦,由两名专业师傅配合使用老式提花木机织造,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宋锦手工织造需要两名熟练的织工配合操作老式织机,一天只能织约10厘米,使得其销价也较高。市场上出现价格便宜一些的赝品,损害了消费者对丝绸非遗的认知,挤压了正版非遗产品的生存空间。
在采访中,多位传承人告诉记者,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大难题,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传承人花费很长时间设计出一件新品,一旦被拍成照片在网上传播,一些销售平台立即就会出现模仿作品。一方面,传承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打官司;另一方面,维权之路也困难重重。因为这些模仿者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会稍作改动,比如原作品是鱼配一朵荷花,模仿者将鱼的形状稍作变化,把荷花改成喇叭花,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传承人青黄不接,是面临的另一个难题。“现在宣传非遗的人很多,包括写论文、做研究、传播、发朋友圈等,这当然是件好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坦言,但真正静下心来传承手艺的人不多。
李鑫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我省作为中国丝绸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多位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10人,省级非遗传承人20—30人(涵盖不同丝绸技艺),地方级及民间传承人数百人,多为老一辈的传承人。行业内的年轻人,基本是看热闹的多,真正学的人并不多。
“目前,很多年长的传承人,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竭力将自己继承老一辈的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所以他们花在创新上的精力不会太多。”刘媛之表示,“同时,他们也没有太多精力来学习直播、视频等现代传播形式促进产品销售。所以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团队来传承与传播。”
“+创新”开辟传承新路径
近几年,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产品上积极创新,还勇于探索和创新销售模式,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南京,区级非遗雕漆技艺传承人马智慧结合漂漆技艺制作的金陵漆扇,作为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受到许多观众青睐。“漆扇近来卖得极好,这与现场体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当顾客能够亲身参与漆扇的制作过程中,感受漆艺的独特魅力,亲手为扇子添上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马智慧介绍,“体验式销售”在总体销售额中占比90%左右。
“非遗的重要特色是手工制作,我们通过手工体验获得的收益已经超过销售产品获得的收益,占比80%以上。”市级非遗南京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钱翠芳告诉记者,她与南京众多学校、社区合作,去讲授面塑文化,多年来已有上万名学生。上课几乎都是公益性的,仅收很少的材料费,低时每人10元。但积少成多,获得一定的收益。
吴元新称,几年前“体验式销售”几乎为零,现在已占总销售额的50%以上;市级非遗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钧称,去年“体验式销售”占总销售额20%左右,比前年翻了一倍;市级非遗无锡精微绣代表性传承人鲍文姬称,去年“体验式销售”占总销售额25%左右,比前年增加3倍以上。
“近几年,非遗‘体验式销售’一直在增长。”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范萍分析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日益提升。非遗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丰富且有深度的文化体验,满足他们对于高品质、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同时,政府、学校举办的各种非遗活动,为非遗体验式消费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也开辟了文化变现新路径。徐碧伟介绍,近年来,高淳陶瓷深度参与“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建设,打造的非遗体验景区“国瓷小镇”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形成一个集陶瓷文化博览、工业匠心研学、深度体验旅游、非遗技艺动态保护于一体的全新文旅业态,年均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发展成为中国国瓷新地标和非遗旅游新名片。
在全球文化交融的浪潮下,一些传承人也希望开拓海外市场。非遗如何走出国门,展现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我们通过构建纺织服装数智化供应链平台,正在为非遗国际化铺设一条‘数字丝绸之路’。”肯葳科技执行总裁韩剑峰告诉记者,“该平台深度融合AI需求预测、区块链溯源认证、智能分仓调配技术、供应链金融、丝绸制成品与纺织服装生命周期管理等前沿科技应用,让非遗元素精准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从而让中国非遗真正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交融,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