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泰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奋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前,区域竞争空前激烈,推进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要以质图强、以治促强,打造顺应发展大势、契合群众期盼、彰显泰州特色的教育强市,为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教育力量。”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表示,从教育大市到教育强市,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个“强”,不仅体现在教育发展的质量内涵上,还体现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上,更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完备体系上。
坚持以最好的资源、最强的改革、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十四五”以来,泰州市累计投入123.72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93所,新增学位9.05万个。组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135个,参与集团化办学比例87.7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农村校、薄弱校实现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补齐短板、提升品质,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回应好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盼。”泰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泰州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说。
作为一所新落成的学校,省泰州中学附中春晖校区拥有造型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教学设施。说起校园生活,家住同济家园的学生黄钰堃很是开心:跳蚤市场上,同学们用英语互动交流,既练习了英语口语,又增加了相互间的了解;校园体育文化节,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和团队精神……黄钰堃的妈妈莫莠囡说,2024年秋学期名校开到小区对面,让自己安心了不少,特别是像她家一样有“二宝”的家庭,更是省心多了。
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互联网+跨学科学习”专题研讨会在姜堰召开;第二十一届全国“6+1”小学教育改革发展联盟“追求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育人新样态”培训研讨会在海陵举行……新课改背景下,泰州市教育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各市(区)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全面启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双减”背景下育人方式转型、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六大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推动教育优先优质发展。靖江市聚焦泰州“1+4”主导产业需求,探索实践“多元一体 双融双促”的产教融合范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联合英国韦斯顿学院建立航空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年均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万人次以上;兴化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VR、人工智能广泛“植入”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字化、个性化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此次大会上,泰州市提出,到2030年,教育强市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建成,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对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的支撑度和贡献力显著增强。加快城乡学校紧密型共同体建设,每年建设新优质学校30所左右,力争到2030年全市紧密型教育集团比例达30%以上,新优质学校覆盖率60%以上。加快数智转型,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有序推进“有线、无线、物联”三网融合,规划建设教育数字基座,系统构建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全息数据画像。
姜冬冬提出,保障教育强市建设,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旗帜鲜明做到教育规划、投入、资源配置“三个优先”。把教育投入作为支撑地方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并保持稳定增长。泰州市市长万闻华要求各部门(单位)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提供最优环境,换位思考帮家长减轻“教育焦虑”,齐心协力助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泰州绽放新时代教育之乡光彩。
“我们重抓教育的导向绝不会变、支持教育的力度绝不会减、推进教育的干劲绝不会松。宁可少修一条路、少造一座桥,也要把有限的资金省下来投向教育,特别是对于内涵发展等的投入只增不减。”姜堰区委书记孙靓靓表示,将坚持财政投入、队伍保障、社会支持“三个不减”,举全区之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泰州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提出,打造中部支点,扎实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对此,泰州学院校长季赛表示,围绕泰州“大海新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将打造大健康特色学院、船舶与机电特色学院、化学与材料特色学院、信息工程和智能制造特色学院,牵头推进泰州市医药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联合体建设,积极参与泰州大健康产教联合体、全国数智医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等。
记者 赵晓勇 通讯员 孙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