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扬州高邮市龙虬镇依旧弥漫着浓浓的年味,然而,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内却是最为紧张的时期,5800万尾虾苗正在经历“越冬大考”。11号标苗棚内,36个苗池整齐排列。清晨7点,养虾工杨朝龙半蹲在池边,手中温度计显示水温30.3℃。“温度半度都差不得,虾苗娇贵得很。”他掏出笔记本记录数据,随后又迅速采集水样送去检测。“亚硝酸盐、氨氮、pH值都必须在安全线内,水质可是虾苗的命根子。”杨朝龙告诉记者。
“去年35亩标苗池,投放4000万尾虾苗,最后出苗1300万尾,出苗率不到35%,满足不了300多亩设施大棚的养殖需求。”铭治—鑫潼源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陆星新告诉记者,“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虾苗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是虾苗的放养密度过高。”
“虾苗互相残杀能力强,降低养殖密度,可以有效提升出苗率,同时提高虾苗规格。”陆星新说,去年一亩地标苗150万尾,今年减少为55万尾,经过前期试验,预计3月20日前后,虾苗规格可达6厘米,相比以往高出1厘米,出苗率达50%以上。为提高产量,去年底陆星新还新扩建55亩标苗棚,并加盖双层保温膜,在地下环绕高效加热管道,源源不断地往棚内输送热流,为虾苗提供温暖又宽敞的生长环境。
“养好虾有两大关键,一个是虾苗,另一个就是水。”来到暖棚外,陆星新指着即将投入使用的尾水处理池向记者感慨,“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尾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1992年大虾产业在高邮起步,鼎盛时期全市养殖面积超过14万亩。然而,粗放式发展带来的污染,让“致富虾”在2018年面临生死危机。“那时候虾越养越小,每斤20元都很难卖出去。”
转机出现在2021年,高邮打出“生态牌”:养殖密度降低三成、饲料蛋白含量降低5%、禁用化肥,同时让尾水处理池、生态沟渠成为塘口的“标准配置”。2023年2月,“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启动建设,建成全国首个“三池两坝”养殖水循环系统——尾水经过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层层过滤,再通过两道过滤坝回用于养殖,每年节水超过50万吨,不仅为生态赢得红利,更为大虾赢得商机。
在示范园内,由陆星新负责的西区部分共铺设了380亩反季节设施大棚、120亩生态大虾养殖棚,实现了“四季供应、全年在线”,销售模式也从“按斤卖”转变为“论只卖”。“去年,10—25只一斤的大虾,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论只卖的半斤左右大虾出塘价达150元/只,仅生态大虾去年一年产值就超过100万元。”陆星新说。
采访当天,记者恰巧遇到高邮龙虬镇养殖户翁玉龙等人,专程来到镇政府表示感谢。翁玉龙说,去年政府清淤了10公里河道,他承包的20亩塘口因为水质得到改善,虾病减少、个头变大,还没出虾就已经被全部预订。
如今在高邮,大虾养殖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水体、路网等整体环境打造。而高邮大虾高质量示范园,也正将生态养殖的“高邮方案”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答案”,让每只虾都游出生态账与经济账的“双赢曲线”。
记者 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