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太乙真人用藕粉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重塑肉身为何用藕?这一有趣的剧情,引发网民热议的同时,也带热藕制品的销售。
全世界80%的莲藕都产自中国,每年产量超1000万吨。水乡江苏是我国莲藕主产地之一,全省种植莲藕面积近7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抓住这根鲜藕,江苏还写出联农带农的富民增收文章。
鱼米之乡捧出水中“仙”
弓身半蹲在水中,一边用脚缓缓地向前蹚水,一边用手在藕田里不断摸索,在确定“目标”后,用高压水枪对准泥下轻轻一冲,洁白如玉、肥硕饱满的莲藕便浮出水面……2月12日上午,在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平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忙着采收莲藕。“今天采的是6号品种,口感甜脆。”合作社负责人马大平说,合作社现有约1500亩藕塘,品种主要为鄂莲6号、3号和5号。
在南京,有“秋吃水八仙,赛过小神仙”的说法。“水八仙”又叫“水八鲜”,指八种水生蔬菜,莲藕便是其中一种。栖霞“水八鲜”主要集中于龙潭水一方生态休闲旅游区内,区内种植的“水八鲜”农产品主要供应村居、生活社区和多家农贸市场,当地还建立“水八鲜”平价超市,入驻城市住宅密集区,形成由产地到销售的直供模式。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我省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近150万亩,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约占全国水生蔬菜总产量的8%。水生蔬菜在全省13个设区市均有分布,太湖沿岸地区、里下河地区和洪泽湖沿岸是国内栽培面积大、种类和品种最丰富的集中产区。其中,莲藕栽培面积最大、产量也最高,约占水生蔬菜总产量的65%;其次是水芹,产量约占16%。
“莲藕之乡”拓展加工版图
说到江苏藕塘,不可不提“中国莲藕之乡”宝应。
宝应县是全国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之一,拥有1200多年种藕历史,当前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莲藕近20万吨,年出口4万吨。当地连续多年夺得莲藕种植面积、莲藕产量、莲藕出口量三项中国第一。
立足莲藕种植,想方设法拉长产业链是藕农的共同心愿,也是联农带农的必由之路。20世纪80年代,宝应县开始兴办加工企业,研究开发莲藕产品,并逐步形成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产业集群。
位于宝应的江苏荷仙食品集团创建于1993年,是以莲藕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0余年来,集团相继上市香糯莲藕、藕合、莲藕狮子头、美人红藕汤等100多个莲藕特色产品,藕夹肉(藕合)、香糯莲藕等单品销量均为全国第一。公司总经理张丽敏说,集团目前在莲藕深度加工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2023年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沙利文认证,深加工菜肴进入日本、美国及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同样位于宝应的扬州天成食品有限公司,一片片仅0.9毫米厚的超薄鲜藕在生产车间经过精心加工化身“藕的脆片”。公司负责人刘步英介绍,天成食品近年来精选扬州白花藕作原料,生产出一种更健康、口感更新奇的莲藕脆片。“今年春节前往日本连续发了两批脆片藕,货值26.8万元,迎来‘开门红’。”
扬州海关工作人员陈文桂表示,扬州海关指导企业建立“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的全链条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同时增设鲜活易腐农食产品绿色通道,助力莲藕抢“鲜”出口。2024年,宝应莲藕脆片出口40余吨、货值32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倍、4.5倍。
近年来,宝应发挥地域优势,把水生蔬菜作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种植、加工、流通、观光、科研、文化“六位一体”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宝应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相锋介绍,宝应加快构建水生蔬菜产业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产业保障体系,当前全县有水生蔬菜加工企业100多家,培训农技骨干、种植大户等超3000人。
全产业链铺就强农之路
围绕以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江苏加强种质资源研究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行轻简化绿色化生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依托国家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灌云县琪凯浅水藕种植家庭农场等63个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水生蔬菜规模生产基地逐渐形成。全省已培育“宝应荷藕”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品牌价值超21亿元,打造“溧阳白芹”“水八仙”等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产品品牌5个。全省各地在加工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超对接”、电商等直营直销模式,水八仙生态文化园等乡村休闲游产品多点开花,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不断增强。
“荷仙食品集团正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深挖荷藕在食品、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张丽敏表示,将继续推动生产实现智能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相锋表示,宝应将加快打造公共服务区、种植示范区、生产加工区、交易物流区、文化体验区、休闲观光区、智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冷链物流交易服务中心、科技研发集成推广中心、绿色休闲食品加工中心、中国莲藕文化体验中心“六区五中心”,带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负责人表示,将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整合各级财政资金,推进水生蔬菜全产业链发展。加强水生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大力探索水生蔬菜—水产综合种养模式,推进水生蔬菜生产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同时引导产业向精深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发展,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水生蔬菜+休闲农业”“水生蔬菜+观光旅游”等新模式。
记者 颜颖 吴琼
通讯员 杨甜子 曾晓萍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