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开发区新市民服务中心助外来人口“如鸟归林”
2025-02-16 06:53  来源:新华日报    
1

春节假期结束,25岁的安徽小伙翟志祥来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在新市民服务中心“爽快”地交了一季度房租。

“走,带你看看我的新房子!”翟志祥带着记者前往他的新住所——四海家园。小区紧临南通开发区新市民服务中心,居住有像他一样的7000多名流动人口。翟志祥租的房子朝南,面积40平方米,月租只要700元。“自己网上找,费时费力,在新市民服务中心办理速度更快,房源也更好。”翟志祥说,作为外来务工人员,首先要考虑居住问题。在服务中心筛选出心仪房源,翟志祥也体验了一把新市民一站式服务。

所谓“一站式”,就是不出大厅、高效处理、快速办结。简明快捷的服务背后,是南通开发区政法系统依托物业公司、整合律师和人民调解员等力量打造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法律援助、政策咨询、劳动保障、纠纷调解、子女教育、心理咨询、居住登记、物业服务等综合事项都能在这里一站办理。

南通开发区总人口33.4万,流动人口就有18.4万,占了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每年还新增2万青年就业人口。刚刚度过建区40周年的南通开发区,站在“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关键节点,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迈上“千亿级”作为最紧迫的目标,而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每个新市民的努力。做好“人”的文章,新市民服务中心应时而生。

“简单事项当面办,复杂事项交由职能部门办,一般3个工作日就可办结。”服务中心负责人刘瑛告诉记者,这是全市首家新市民服务中心,今年1月1日挂牌成立,当月就为117名新市民处理事项。记者发现,这里的服务处处以“便利”为出发点——与中心左右相伴的分别是城管工作驿站和警务室,中心门口张贴16项服务事项,进门后就是3个服务窗口。服务中心由南通开发区国有企业江苏炜赋集团运营,共配备6名工作人员,总面积300多平方米,专程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

“新市民初到南通开发区,可能对很多事项并不熟悉,有时候办一件事要跑不少冤枉路。”刘瑛说,南通开发区有超过2万家企业,新市民群体以企业人员居多。如何有效减少群众多头跑、来回跑、反复跑的情况,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答案就藏在窗口工作人员的“电话机”上。

“接待窗口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话一键拨号’,将事项分流交办给南通开发区24个相应部门。”南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政法委书记印露介绍,新市民服务中心编制了一张网络,建立调解联动机制,形成开发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并拓展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网络,为新市民提供咨询、调解、仲裁、诉讼、执行、援助等一站式的法律服务,让矛盾化解从多中心转变为一中心。

老家在泰州的于松年今年53岁,在南通开发区一家保鲜剂包装企业已经工作4年7个月,因患有高血压,企业考虑其健康问题,决定年后不再留用他,并提出补偿办法。于松年觉得自己安分守己、工作积极,患有高血压的事情也没有瞒企业,不应成为解聘的理由。正月初九,于松年来到新市民服务中心请求援助。工作人员了解双方诉求后耐心调解,最终促成两方达成续约协议。老于高兴地说:“年纪大了工作不好找,多亏了服务中心的帮忙。”

熟悉环境、租房、找工作、联系同乡……以往,新市民来南通开发区总会面临几项“初来乍到”的烦恼。记者了解到,除了提供一站式服务,新市民服务中心还积极探索实践一套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在南通首创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点,直接为入住园区的新市民办理居住证;不定期开展公益培训,邀请各行业专家为园区新市民提供法治教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并普及相关政策;为每位入住园区的新市民特制“亲情服务卡”,包括物业服务、法律咨询等内容,为新市民排忧解难。

“为新市民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也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保德林认为,留人要留心,让“流动人员”来了不想走、真正扎根下来,关键是培育适合年轻人茁壮成长的“生态环境”。以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通城活力新中心为目标,近年来,南通开发区提升城市功能,推动能达核心区率先建成产业有活力、城市聚活力、青春展活力的示范区。

00后创业者吴嘉杰前年在开发区成立了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在新市民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年后妥善安排了多名员工的住宿问题。公司初创时期,他成功申请了一次性创业补贴和20万元的贴息贷款,获得了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今年,企业的重点业务是帮助重点客户实现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的集成应用,预计营收可破千万元。

记者 丁威程

标签:
责编:唐可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