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宿迁市沭阳县桑墟镇老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92岁的牛学珍在侄媳妇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挤进人群前排。台上,两届“梅花奖”得主许亚玲正以精湛的淮海戏演绎《抬花轿》的经典桥段,容纳5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场场爆满,群众的掌声与欢呼声,成了沭阳县蛇年春节文明实践最动人的“年味”。
沭阳县为承接好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自正月初三起,33场高规格戏曲在县文明实践中心与各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站)轮番上演。
“以前只能在收音机里听戏,如今名角就在眼前!”牛学珍坦言,今天就是92岁的她大型“追星”现场。这番感慨也道出了许多沭阳人的心声。为保障演出质量,沭阳县成立“一场戏一个专班”,每一场戏都由县委宣传部和文旅部门负责人挂钩,统筹协调省级院团、本地剧团及民间艺术团队,确保演出既有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领衔,又有本土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参与,节目还融入乡音乡情的创新编排。
沭阳县文旅局局长张海涛介绍,2024年沭阳全年开展戏曲下乡、非遗展演等文明实践活动超400场,覆盖全县所有乡镇。从乡间地头到街头巷尾,从耄耋老人到年轻票友,文化惠民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正如连续追了12场演出的戏迷赵先生所言:“这样的阵容,电视上都难得一见!”
为何县委县政府如此重视“送戏下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认为:“党委政府工作与群众‘共鸣’,群众理解,工作才能顺畅推进。”近年来,沭阳以文明实践为抓手,推行“文明诚信”“沭阳无赌”“喜事新办”“白事简办”等五大行动,成效显著。而“茉莉花开”行动的成功,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通过文化浸润,群众与党委政府的情感纽带愈发紧密。
2024年沭阳“白事简办”推行率达92%,攀比宴请、赌博现象大幅减少,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
姜若鸣认为,沭阳的实践表明,文化惠民不仅是在“送演出”,也是在“种文化”。通过“艺术家驻村计划”和“群众点单”模式,基层文艺团队得到专业指导,民间创作活力迸发。例如,乡音淮海剧团由退休教师、家庭主妇组成,自编自导的节目既接地气又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政府以“三名工程”(名团、名剧、名角)为抓手,推动淮海戏传承创新,培育青年演员,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彩。他表示:“群众的支持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文化为媒,让文明实践成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内生动力’,也让我们的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记者 孙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