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不少中小学校老师都利用这个时段对学生进行家访。但有班主任反映,在联系家访时,有部分家长和学生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有关“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的话题,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引起网友热议。
拒绝家访并非一个孤立事件。前不久,深圳一位家长就在网络上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这位家长罗列了目前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形式大于内容、打乱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了一项“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3天就有6200多名网友参与,5300多人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
家长和学生对家访有抵触情绪,理由也多种多样。有的是担心居住环境简陋,不好接待客人,有的是因为不想暴露单亲家庭状况,有的是认为家访仅仅走过场没啥实际意义,还有人觉得通信手段发达了,随时都能进行家校沟通,家访是多此一举,等等。因为家长对家访不够热心,导致一些老师在联系家访屡遭拒绝后,感到自己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心里十分委屈,影响了对家访工作的积极性。
但是,如果把拒绝家访的所有责任都一股脑地推给家长和学生,也有失公允。一些学校强制要求老师家访,不仅要“一个不能少”,还必须拍照留存。老师为了完成任务,家访时只能蜻蜓点水一样来去匆匆,完全沦为形式主义。如此效果平平的家访当然容易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冷遇。
家访是重要的家校沟通桥梁,也是老师开展工作的一个有效方式。但是,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要保护好家长和学生的隐私,又要讲求个性化,力争每一次家访都能取得实效。只有这样,家访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欢迎。
□ 胡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