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跑步机现象”
2025-02-12 06:48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经常健身的人知道:在跑步机上锻炼,尽管位移没有改变,但通过运动出了一身汗,达到了锻炼的效果。可是,如果抓工作的时候看似干得热火朝天、满头大汗,工作却没能往前推一步,这种“跑步机现象”,值得人们警惕。

现实中,不乏这种“跑步机现象”。比如,有的地方热衷“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看似大会小会开得热气腾腾,看似文件传来传去热热闹闹,却经常是“会上慷慨激昂,会后涛声依旧”,跑得“大汗淋漓”,干得却“稀松平常”;再如,有的地方长于“造势”,而短于“干事”,干起工作来“落实未动、造势先行”,雷声大、雨点小,项目推进慢慢腾腾,开工仪式却搞得大张旗鼓,看似声势浩大,实则效果寥寥……这种热衷表面文章、却缺乏实质推动的做派,恰恰是群众极为反感的“跑步机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工作抓在了表面,没抓到要害,在于很多时候做的只是拍照留痕、记录台账、准备材料等“台面上的事情”,而没有去做推动工作真正需要做的大事、要事、难事。说到底,“跑步机现象”的本质是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只重表面不重结果的形式主义。

“跑步机现象”有害无益,为何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有的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干工作惯于敷衍应付,惯于做表面文章。有的干部觉得,平日里只要在忙,不管忙得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忙在点子上,都是好的,毕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忙起来总比不作为好;还有的干部认为,干得好与不好是能力问题,干与不干却是态度问题,只要在干,哪怕是“空转”,至少说明态度是好的,因而无可指摘。殊不知,身为干部,不作为固然不对,但“卖力不走心、出工不出力”“跑得很卖力、实际无进展”同样不对,同样需要避免。需要指出的是,“跑步机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干部个人素养和担当有关系,同时与指挥棒是否精准科学也不无关系。如果考核停留于文牍主义和繁琐哲学,如果仅以台账和报表论工作,不看现场、不问过程,这种不考实绩只看表面的考评作风,很容易滋生“跑步机现象”。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警示我们,要谨防“跑步机现象”,引导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脱离出来,从层层加码、过度留痕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在推动政策落实上,用在为民办实事上。该忙不忙是失职,为忙而忙是假把式。干事就要干出实绩,忙碌就要忙出价值。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常常给思想“掸灰”,为作风“除尘”,为状态“纠偏”,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忙到点子上,忙到关键处。要提高“忙”的本领,优化“忙”的方法,提升“忙”的实效,善于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主次,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扎实把工作推向前进,以务实的成果赢得百姓满意。

□ 杨 丽

标签:
责编:戴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