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穿梭,两代送奶人的“马拉松”
2025-02-12 06:46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正月初十凌晨,无锡城气温已降至零下,街巷更显寒意逼人。此时,许多人正进入梦乡,送奶工罗建国夫妇已经准点起床。

1点15分,记者在无锡市梁溪区胜利新村天资奶站见到了罗师傅,他正弓着身子和妻子董英对照配送清单核对数量,将各类奶挑拣分类、码放整齐、搬运上车,一气呵成。

“哪一户配送几份,哪一户要隔天配送,哪些需要鲜牛奶和酸奶搭配配送,还有哪些客户需要临时停奶,这些在装车之前一定要清点清楚,马虎不得。”这份繁琐细致的活儿,罗建国从1988年开始,一干就是37年,寒暑无休。

罗建国手上忙个不停,抬眼间看见记者冻得瑟瑟发抖,他打趣道:“一会儿跟我上楼跑两趟,保证你们身子就热乎了。”此时,记者才看清他黝黑的脸上刻着些皱纹,眼睛布满血丝。一件羽绒服、一顶棒球帽就足够他抵挡冬夜的寒冷,“跑上跑下的,穿太多碍事儿”。

罗建国负责配送的无锡市滨湖区湖滨万达片区有许多老旧小区,该小区没有电梯,上下纯靠“脚力”,不少订户还住在顶楼。记者铆足了劲跟跑,几趟下来已经气喘吁吁。“现在送奶已经轻松多了,那会儿真是体力活儿。”罗建国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一辆“二八”大自行车加一个简易保温袋就是送奶工“标配”。

停车取奶,开锁、投放、关门,返回继续下家……记者估算,平均每趟不到两分钟。每天1点多到6点多,罗建国都要骑行60多公里,重复几百次这样的流程,为片区20多个小区170余户家庭送去鲜奶。因为配送区域分散,还有部分是民房和门店,配送时间较长,另外10个小区的配送需要董英完成。

每段送奶的路程看似平凡,送去的却是一份责任、一份信任。记者注意到在车龙头上有一小叠纸,上面齐整地记录着“辖区”内订奶户需求的奶品、数量及递送时间,有“常规递送”名单,也有“不规则递送”名单。罗建国胸前常挂着一长串钥匙,每户住哪个楼、几单元、哪种奶、多少瓶,“全在脑子里”。

“这个行业靠的是体力,更是耐力。”罗建国说,他见过黑夜时的倾盆大雨,淋得看不清前路。他也见过黎明来时的人间四月天、路边的青草露珠、已经亮灯的早餐店,还有和他一样早起的人们。

罗建国是泰兴人,来无锡快40年的时间里,夫妻俩靠自己买了房、落了户。虽说行动轨迹大多围绕着锡城的几十个小区,但他打心眼里觉得这座城市不错,还给女儿取名罗锡娟,如今女儿女婿也在无锡安了家。记者在旧了的送奶车上看到一个平安符,扣子是断了的绳子重新打的,“女儿给的,跟着我很多年了。她现在也是名兼职送奶工。”说起女儿,罗建国满脸温柔。

“送奶到家”服务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在无锡200多个奶站,像罗建国一样的送奶工有300多人,他们在黑夜里穿行,每天送奶到家8万多份。在80后、90后的记忆里,叮叮当当的奶瓶碰撞声“穿梭”在大街小巷,拿着奶卡去车库或者小菜场的发奶点,用笔勾一下日期,到手一瓶当天的牛奶。拿回家后,拉掉奶瓶口的蜡线,揭开封盖,牛奶脂肪就凝结在瓶口四周和厚纸板上,一口舔下去的美味,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其中便包括罗建国的女儿。

“不同于常温灭菌奶,一袋鲜奶从奶场到餐桌,最快不超过12小时。”罗锡娟告诉记者,喝奶是一种幸福,是来自家人的爱和关怀。如今加入送奶队伍,除了能替父母分担外,更是份爱的传递。

“就这么准时没误过事儿?”面对记者的疑问,罗锡娟笑着拍拍父亲的背,“他啊,一句‘该去送奶了’,整个人立马就能清醒蹦跶起来。”这虽是一句玩笑话,却是深深刻进罗建国一家的生活习惯。“凌晨一点到天亮,再困也睡不着,送奶这事是印在脑子里的,什么都阻挡不了。”罗建国摆摆手,收拾完奶站锁好门转身上楼,而此时的锡城也已逐渐苏醒。

记者 俞圣彤 李顺顺

标签:
责编:戴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