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鼋渚佳绝处,极致风光在滨湖。
2月4日,无锡市滨湖区举行太湖湾科创带滨湖产业发展大会暨项目攻坚动员大会,总投资1645亿元的224个投资项目按下“启动键”。
1月2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全省重大项目建设专题会议在无锡举行。芯卓半导体产业化二期项目在滨湖开工建设,开启重大项目开局“加速跑”。
作为太湖北岸的一颗“璀璨明珠”,滨湖坐拥108公里绝美太湖岸线,万顷碧波潋滟湖光中,蕴藏着山水之美、人文之韵,也荡漾着科技之利、发展之先。正如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所说,滨湖,既是“好山好水、有诗有梦”的亮丽太湖湾,也是“高企高校、大院大所”云集的活力科创带。“期待更多有胆有识的投资者创业者、有才有志的创新者创造者,成为滨湖的城市合伙人、湖湾梦想家,共享‘太湖之眼’最美风光!”
产业向新,工商名城赓续发展荣光
蠡湖之畔,宝界山下,一座由我国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及其后人出资建造的宝界双桥横跨蠡湖、架通南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意繁华跃然眼前。
100多年前,荣氏家族从滨湖走出,在太湖之畔兴办实业、造福桑梓,留存至今的荣巷历史街区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崛起的生动见证。
改革开放后,曾被定位为农业保供区的滨湖敢闯敢干,一跃成为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不仅勇于“走出去”,把推介会开到北京、将企业办到澳洲,还善于“请进来”,吸引中国和瑞典第一家合资企业华瑞制药落户,如今它已成为滨湖地标性企业。
迈进新时代,滨湖赓续历史荣光、高扬发展风帆,坚持走产业向新、发展提质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个充满潜力和冲劲的活力湾区正在崛起。
“依托山水资源丰富、大院大所云集、高端人才汇聚等优势,加快构建‘543+X’产业,聚力发展总部、绿色、数字、院所、平台‘五大经济’。”滨湖区区长李平介绍,截至去年底,“543+X”产业规模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13.5%,新增低碳环保、数字影视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七大百亿级产业集群集结而成;量子科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3+X未来产业集群逐步起势成势;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锡芯谷人工智能装备产业园、申威信创产业园等特色园区产业“生长空间”不断拓展。
2024年,滨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6亿元,增速达6.3%,连续两年增速保持全市第一。
创新赋能,活力湖湾闪耀科技华光
山温水暖,一水倾城。太湖之水造就了太湖明珠、鼋渚佳处,也赋予了滨湖生生不息的发展脉动。
2016年,位于滨湖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里,搭载“中国芯”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横空出世,成为当时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2020年,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背靠太湖,用“神威·太湖之光”模拟水下环境,成功研制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一举创造“海底一万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2024年,一条全长11.8公里的山水东路科创谷,于太湖山水间异军突起。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航空工业雷华电子研究所等多所“双一流”高校、省部属科研院所集聚谷中,聚力创新创造;沿线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点缀其间,攀高逐新。产学研深度耦合,一项项科研成果、一个个大国重器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截至目前,滨湖已拥有2所“双一流”高校、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众多高层次创新平台。近年来,滨湖相继建设了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清华无锡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统计显示,“十四五”以来,滨湖产学研合作项目已超过1000项,交易额近1亿元。2024年,滨湖区院所经济税收贡献超7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7.5%。
人水相依,“太湖之眼”点亮山色湖光
滨湖美,美在太湖水。今年元旦,暌违20余年的太湖水上游轮在滨湖重启开航。无锡携手苏州,以水为脉、以船为媒,共同打造新时代“太湖美”的最美窗口。
去年,滨湖所在的太湖北部湖区、湖心区水质历史性首次均达Ⅲ类标准,蠡湖水生生物种类较2012年增长近2倍、鱼类种类增长近70%。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太湖与蠡湖,安放着人们对诗意栖居的美好想象,也成为创新创造创业的理想之地。
蠡湖湾未来城、运河湾现代城、红沙湾科学城、灵山湾生态城、九龙湾智造城,“五湾五城”加速构筑优势产业与优美山水融为一体的创新湾区。“滨湖之光”人才政策升级至4.0版,“人才专员”服务队伍24小时候命解忧,近万套人才公寓虚位以待。
为了吸引企业投资发展,去年滨湖推出优化营商环境6.0版实施方案,围绕市场改革、企业服务、市场监管、要素资源、产业生态、法治保障六大领域,推出55条具体举措和120条营商环境重点事项。2024年,滨湖新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3个,新增注册资本超千万元企业800余家。
“对滨湖而言,重大产业项目既是当下发展的所急所需,也是开创未来的重点焦点。”孙海东说,滨湖将紧扣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布局,围绕项目拼速度、加力度、上强度、抓进度,推动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标识度的重大项目“太湖之眼”加速成型。
记者 房雅雯 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