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机像一个没有装门的电梯,“电梯口”连着一段传输线,上面放着一些料箱,箱中是旁边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物料——插件(即“电力板卡”)。
稍顷,楼上库房的指令到了,这些料箱进入升降机。
记者转由客梯“追”上楼,只见箱子到了升降机外的传输线上,正陆续经过架在传输线上的大视野相机,到传输线的另一端排队等待。
这时,料箱机器人滑过来,夹抱住箱子,往立体货架上运送……
“我们去年启动的‘插件库智能化改造’项目基本完成,今年1月15日新的‘插件智库系统’正式上线。”2月8日,在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制造中心的插件仓库,中心主任王翔带记者参观“仓拣配一体化无人化”库房。
新系统包含若干子系统,覆盖物料取送“全流程”,共同实现“无人化”目标。例如,“视觉子系统”在料箱经过大视野相机时,即扫描箱中插件的条码,记录插件在箱中的位置,并将数据上传到制造运营管理子系统,插件入库登记就完成了。
库房内,4台料箱机器人灵活移动。它们既送箱上架,也依据取料指令,把箱子从货架抱下来,送去分拣区域。
“我们生产的插件型号特别多,有1700多个,每天入库、出库分别有四五千块,库存在3万块到4万块之间。”王翔边说边引导记者来到分拣区域,“库房要根据订单需求,安排出库。假如订单里的一台电力系统保护装置,用到10块不同的插件,我们就要‘万里挑十’,把10块插件找出来。”
记者不由得说:“料箱机器人知道哪个插件在哪里,‘万里挑十’好像不太难啊!”
“料箱机器人把料箱送到自动分拣站以后,系统‘告诉’夹爪需要的插件在箱子里的位置。夹爪把插件从不同箱子里一个个夹出来,再归到一个箱子里,送往下一个工序。”王翔接着介绍,“仓储智能化目前在业内比较成熟,但拣选主要靠人工。我们率先探索仓储、拣选和配送的一体化、无人化,目的就是降低难度,尽快把需要的物料找出来。”
“以前纯人工。”一旁的车间主管宋伟成说,“人工用推车把物料推上楼,放在不同的库位,需要什么插件也都是人工去拿,工作量比较大。”
“新系统上线,节省了40%以上的人力。”王翔接过话头,“公司一贯倡导,用创新解决工程问题。我们这里有‘全员创新’的文化。”
原来,从事电力保护控制及智能电力装备研发生产的南瑞继保公司,通过“智改数转网联”保持业内领先地位,也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优秀企业”等荣誉。该公司制造中心2017年开始常态化收集员工技改建议,2020年成立技改创新工作室,30多位管理者、工程师加入工作室,他们带动身边同事一起投身技改。2020年以来,200多名员工的制造中心,立项实施大小100多个技改项目,已拥有38个授权专利。
说着,王翔又带记者去看他们的技改得意之作。
在库房隔壁的“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电力装备智能调试车间,半成品被装配为销往天南海北的成品——10大类、2700多种电力系统保护装置。
只见机械臂抓起一块插件、举起,待摄像头红光一闪后,将插件送至机箱卡槽处,稍作停留,随后将插件插入槽中。整个过程约18秒,其中插入这个动作用时约5秒。
“如果人工安装,经过两三年训练的熟手也能达到这个速度,但不能保证没有差错。机械臂操作的速度、质量都有保证。”该中心电气调试部经理、技改团队主力倪江揭秘,“18秒中用到视觉纠偏、压力传感等技术。智能装配系统根据摄像头拍到的数据,利用算法飞速校准、纠偏。机械臂是买的,但软件是我们自己开发的。”
午餐时间到了,工作人员纷纷去食堂就餐,记者与王翔等人告别,一扭头看到玻璃窗另一侧,机械臂仍在升降、旋转、推送……
记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