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扬州经开区发布2025年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将全流程审批时长从50个工作日压缩至35个工作日内,以工作环节的“减法”为企业效益做“加法”。
“营商环境好,则市场信心稳、企业干劲足,经济发展就会更有活力。”扬州市委常委、扬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利表示,“十四五”进入冲刺收官、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经开区发展也到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时刻,围绕“强产业、强科创”的重心靶向,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经开区需要塑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1月15日,扬州惠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吹响了经开区冲刺“十四五”决胜年的冲锋号。据了解,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企业高端化工装备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技术研发中心(惠通研究院)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Pro-IPO融资阶段,扬州经开投资集团成功引入国内知名投资机构作为领投方,实现了区级政府引导资金与省级专项基金、民营基金的联合投资,最终为企业顺利引来“金融活水”。
随着新型显示产业成为经开区“两主”产业之一,尤其2024年该区成功拿到“两岸新型显示器件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筹)”的国家级招牌,入驻该区23年的全球电子纸领军企业川奇光电迎来发展新机遇,总经理周麟恩告诉记者:“在扬子江南路智谷附近,有两座公交站牌已经更换成电子纸公交站牌。这一实际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决心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对此,经开区发展改革局局长张余龙表示,以场景赋能破局,迭代提升服务企业的常规标配,经开区始终在积极探索,去年已通过为区内绿色能源、零碳供应链产品制造企业提供多元化应用场景,为企业创造了多样化的价值增量。
近几年,扬州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的排名从百名开外跃升至第70位。如今锚定“冲刺全国50强”新目标,该区以营商制度供给的“软动力”锻造科技创新“硬支撑”,激活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撬动产业链整体能级的跃升。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之先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2024年5G工厂名录。公司负责人丁正祥对5G工厂的未来充满信心,“通过5G技术实现各环节互联互通,去年我们投入了一个亿,今年我们还要持续加大对整个厂区的自动化投入,三年内重塑一个智慧新厂区。”
新能源产业是经开区“两主”产业的另一支。尽管光伏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经开区几大新能源巨头依然在齐力破“内卷”,以科创实际行动积极推进企业升级和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去年,经开区获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晶澳晶山厂区成为扬州首家零碳工厂。天合元氢2025年计划建立一个国家级氢能实验室和一个5兆瓦测试平台。阿特斯投产仅一年多,先后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瞪羚企业,企业计划三年内完成产品线的设备数据采集,通过数字孪生AI智能体等手段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能力,今年将快速推动园区内分布式光伏电站储能系统联动,发挥节能减排示范作用。
借助各类释放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扬州经开区招商项目质态和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德沪钙钛矿产业园是该区2025年列省重大项目,钙钛矿作为一种新兴的光伏电池技术,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迅速受到市场的青睐。该项目在产业园成功落地开工投产,将为经开区新能源产业技术迭代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记者 汪滢 通讯员 杨开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