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连续十年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记者 魏琳) 2月6日,无锡市召开全市美丽无锡建设大会暨新一轮太湖治理推进会,这是无锡连续第十年以“农历新年第一会”的形式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
力求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2024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自2007年以来首次全部达到年度Ⅲ类,提前6年达成国家治太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太湖成为我国依法重点治理的三大湖中首个全年水质“良好”湖泊。去年,无锡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6%,绝对值全省排名第二,优良天数比率达83.9%,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优水平。
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部署,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巩固绿水青山优势,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无锡。
会议提出,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全市上下要深刻认清短板和不足,在绿色转型、清淤治污、截污纳管、湖岸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力施治。处理好生态环境和文旅消费的关系、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系、低碳循环和要素配置的关系、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关系、环境整治和城乡建设的关系,同时,把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加强生态环保与公安、法院、检察院、纪委监委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努力实现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不反弹、确保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常州 一如既往专注实体经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记者 徐维庆 张宇熠 范玉贤) 2月5日,常州“新春第一会”如期而至。创新发展大会、产业发展大会、新能源之都建设大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企业发展大会,“十四五”期间,常州节后“第一会”主题指向始终明晰。今年更是释放出“最强音”:一如既往专注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支持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家创业。
“企业兴、城市兴,城市强、企业会更强。当前,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重振产业雄风、再创城市辉煌,其时已至、其势渐成。”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常州要树立更为鲜明的导向:旗帜鲜明为企业家撑腰、为企业家鼓劲,发自内心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稳预期、添信心、增动力。
2024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0813.6亿元、增长6.1%,增速居苏南地区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把握最好的“时与势”,常州以一域之力为全省添彩。
因企而盛、依企而兴。在新能源之都牵引下,常州工业跑出加速度,工业开票销售5年增加1万亿元、增长81%。常州企业更是奋发进取、向新图强,创业独角兽、行业单项冠军、创新型科技企业层出不穷,推动工业规模增至超2.2万亿元,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居全省第一。
同时,常州企业成为创业致富、创新造富、互助带富的重要角色。2024年,9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民营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超六成的经济总量、超八成的税收、超九成的就业。全市3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近500亿美元,对规上工业产值、进出口的贡献分别超25%、40%。国有企业持续推进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
连云港 提升招商质效 改善营商环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记者 吉凤竹) 2月6日,连云港召开全市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引导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以优质项目的接连落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加快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提供有力支撑。
连云港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000亿元,5年累计产业投资超6000亿元。站在冲刺决胜“十四五”的关键节点,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实施新一轮“432”招商引资计划、“十百千”项目攻坚行动、“222”质量提升工程,确保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
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和52条细分产业链,连云港将定向招引培育一批上中下游配套项目,构建具有港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创新优势,依托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创新载体,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培育壮大。发挥临港靠海禀赋优势,用好自贸试验区、综保区、渔港经济区等平台,大力招引涉海类项目和物流、跨境电商等临港服务业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蓝色动能”。巩固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大会成果,快速提升安防产业体量规模和能级水平。
项目是“硬支撑”、环境是“软实力”,连云港将持续擦亮“连心城、贴心港”营商环境品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面落实“非禁即入”、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推动自贸试验片区与江苏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联动,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全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数据产权保护等领域法规制度及配套,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做强“两基地、一班列”标志性工程,不断增强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镇江 久久为功发力产业强市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记者 薛诚) 2月6日,镇江市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暨创新引领产业强市大会召开,释放向“高”而攀、逐“新”而进的鲜明信号,久久为功发力产业强市。
“产业强市既是我们近年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更是我们决胜未来、把牢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说。自2020年镇江市委、市政府召开产业强市大会以来,该市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目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过5000亿元大关,5年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8、0.2个百分点,确立了“四群八链”主导产业,新增百亿企业4家,工业应税销售连跨两个千亿台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分别突破2000亿元、1300亿元。
2024年,镇江市深入实施“876”创新引领工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70.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列全省第三位。
在继续聚焦产业强市战略的基础上,今年镇江“新春第一会”额外增加“全面深化改革攻坚”主题,提出要在项目招引建设、产业科技创新、激发消费活力、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等6个方面强化改革攻坚,进一步走好产业强市之路。
深化改革攻坚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加强统筹、全面推进。马明龙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相关文件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市领导要充分发挥改革“头雁效应”,形成“抓点带面”的良好效果;全市要抓好国家、省改革试点。镇江市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80个、省级改革试点125个,将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泰州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讯 (记者 赵晓勇) 2月5日,泰州市召开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工作推进会,市委书记姜冬冬以三个“我们怎么办”提出“新春三问”,动员引导全市上下昂扬斗志、蓄势发力,奋力跑出泰州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泰州明确提出,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和工作重点。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产业发展是根基命脉,项目建设是源头活水,这三者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不断聚焦,必须一体谋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抓下去。
会议召开前,总投资10亿元的卡文迪许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项目开工,传递出该市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积极信号。项目是加快发展的硬支撑,泰州市将构建全域全员全力服务招商新格局,搭建项目攻坚比拼新舞台。领导干部要全力当好产业“内行人”、园区“服务员”、企业“店小二”、项目“攻坚手”,以领导干部的“一马当先”引领泰州发展的“万马奔腾”,力争2025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1050个、新开工600个、新竣工420个。
2025年,泰州将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不断提高在全省大局中的贡献度和显示度。围绕打造中部支点、建设幸福水城、提升人文“三水”、做强“泰有引力”主攻方向,以坚实的项目支撑、产业支撑和实力支撑,把定位干成地位,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要全力融合苏南,构建新一轮跨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全面融入上海,从产业、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主动对接,更好地接轨上海、服务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