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实”俱进积“厚雪”
2025-02-06 06:52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平均每秒有23件快递从宿迁发往世界各地,到2026年南京不少于650家工业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

数字经济,与“实”俱进积“厚雪”

喜迎新春,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也迎来它的十周年“生日”。去年3月,园区成为全省首批5家省级软件名园之一,是苏中、苏北地区唯一入选园区。

而在20多分钟车程以外的宿迁湖滨新区,京东数据标注产业园去年11月正式揭牌。预计全部投入运营后从业人员将突破2500人,年营业收入可达30亿元,进一步推动当地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加速跑”。

如今在宿迁,平均每秒有23件快递发往世界各地,每9人中就有1人从事电商相关工作;宿迁电商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快递业务量、快递业务收入4项指标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数字经济在当地已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更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在江苏景宏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升级安装了200多个5G电信盒子,实现5G网络全覆盖,通过对拉膜、印刷、分切、检品等工序上单体智能设备进行联网改造,设备联网率达100%。企业也一举拿下最新一批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称号。

夯实数字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优质电商生态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宿迁,这座位于苏北的江苏最年轻设区市,正以数字为帆、乘“数”发展。

见微知著,数字经济,长坡厚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等作出新的部署。

数字经济是江苏的一大优势,也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增”在哪里?2021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3%,2023年,这一比重已超11%,居全国第二。过去一年,江苏持续夯实“数字底座”,数实融合之路越走越深入。

——产业数字化更高效。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1.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70.1%,均居全国第一……2024年,在需求不足、成本上涨的背景下,我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与2021年底基数相比,江苏省级智能车间数量增长1.3倍、智能工厂数量增长超3倍。纺织、机械、轻工、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在与数字融合中焕发生机。

——数字产业化更普及。

去年以来,我省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挖掘推广基于消费数据的产品研发设计与功能创新、柔性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场景,入选国家“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20个、数量全国第一。去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融合支撑体系更健全。

完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去年1—11月,我省新建5G基站5万座,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11个,实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项目465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全面启动,12个案例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5个案例入选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推动数据资产化,全省在用数据中心算力规模超19EFLOPS,智能算力达到5EFLOPS。

加速数实融合,新的一年江苏如何发力?

就在1月初,南京市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聚焦该市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3个试点细分行业,到2026年试点期满时,推动不少于650家工业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且数字化水平均达到二级及以上。

从宿迁到南京,各地的探索实践成为我省加“数”转型的一个个缩影。

省工信厅厅长朱爱勋在全省工信工作会议上指出,下一阶段,聚焦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大力驱动我省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我省将实施三方面举措——

制定新方案。新一轮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计划新鲜出炉。翻看新方案,与前一轮三年计划相比,“深化”二字尤为显眼——加快“智改”,构建智能工厂梯度建设体系,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1万家以上、先进级智能工厂2000家以上;推进“数转”,力争创新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30%以上;加强“网联”,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促进工业数据安全能力提升。

普及新应用。以“智”赋能的关键在于用起来。我省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1个行业大模型和2—3个重点环节场景大模型攻关项目。制定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和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清单,选树不少于25个行业应用标杆,遴选一批优秀“人工智能+”装备产品。

完善新基建。省工信厅将推动全省千兆光网和5G网络深度覆盖,推进万兆光网和5G增强等技术商用部署,打造30个左右“万兆园区”,推进南京、苏州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国家试点;加快构建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规模化应用,新培育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0个,鼓励各地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优势集群或产业链“产业大脑”;推动算力中心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全省算力总规模超过 24EFLOPS。

记者 付奇

【观察】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深度融合,呈现出高度的互嵌性、融合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引擎。

江苏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坚持把实体经济“最大家底”与数字经济“关键增量”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建设数实融合强省”战略目标,锐意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协同、融合并进的创新路径,突出“融”与“强”两个关键字,以“融”聚力,以“融”促“强”——

以“网联”释放“智改数转”效应。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针对“智改数转”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联动性弱、信息壁垒高、推广成本高等痛点,江苏发挥“网联”的链接与联动功能,构建企业主体广泛参与、要素服务供给充足、信息基础设施领先的“智改数转网联”生态体系。

打造工业互联网品牌的城市矩阵。江苏在从省级层面强化发展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调动各地积极性,突出城市特色,鼓励个性化探索,构建协同互补的格局。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江苏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从算力数据、应用赋能、产业扶持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增强数字核心产业渗透赋能功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数字产业化的关键主体,江苏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让其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优势。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吕永刚

标签:
责编: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