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干字当头!江苏科技新年“开跑”
2025-02-05 07:16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编者按 新岁启航,扬帆破浪。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以改革攻坚突破,不断开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干字当头,奋发有为。全省科技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大院大所新年奋力“开跑”,以深化科技领域改革支撑新一轮产业科技创新,为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最强劲的动能。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实施“六大行动”,奋进“科技强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一年。今年,江苏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贯彻好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是今年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的工作‘主线’。”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光辉说,“科技系统定义2025年为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突破年、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年,工作可概括为‘一主线、六行动、四突破’(简称‘164’)。干字当头、改革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具体而言,“六大行动”的核心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新起点上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突破发展。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中,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6G、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实施约4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研制战略目标产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在战略科技力量聚合行动中,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矩阵,持续加强苏州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阵,推进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焕新。

在高新园区新质转型行动中,深化苏南自创区改革发展,加强国家高新区新赛道培育壮大,推进高等院校和高新园区“双高”协同创新。记者注意到,江苏将面向苏北开展区域创新引擎计划试点,助力科教资源薄弱地区打造创新增长极。

“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将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能级跃升,实施60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今年新设“AI for Science”专题,着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范式变革。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既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也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组建省级创新联合体,培育“硬科技”标杆孵化器,努力实现规上高企研发机构有效覆盖。

开放协同创新赋能行动,涉及国际科技合作、跨区域协同创新、与大院大所合作等多个维度,旨在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同时,科技系统将瞄准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努力实现“四大突破”,激发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活力。

在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机制方面,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协同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机制方面,举办2025年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力争全年新增科技领域专项贷款超3000亿元。

在构建科技成果“三项改革”机制方面,重点是修改《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改革,实施现代高科技服务业倍增行动,力争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400亿元。

在构建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机制方面,制定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方案,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记者 徐冠英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服务“最强大脑”,建好用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新年伊始,江苏省科协传来好消息: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首届“国家工程师奖”江苏7项获奖、全国第三,托举687名青年科技人才;与55个全国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院士专家创新中心、科技小院等科创平台281个,实施科创项目1612个,发布科创成果575项,高水平建设257种科技期刊;全省875家科普场馆基地接待3000多万人次,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7.15%,连续9年位居全国省份首位……

“省科协动员引领全省850多万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江苏大地科技人才争先进位,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勾勒出我省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全新图景。” 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过利平说。

2025年是全面推动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的一年,如何进一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过利平表示,全省科协系统将全面推动改革创新,扎扎实实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产才融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江苏汇聚全国一流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如何发挥“第一资源”优势,持续集聚创新之“源”,是科协的首要任务。全省科协系统将大力引进培育举荐科技领军拔尖人才,推荐省青年科技奖,更大规模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化全链条人才培养能力。发掘人才创新创造潜力,转化为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协同联动,激活科技供给强引擎。科技供给的质与量,直接决定着产业创新的水平与效益。省科协将积极搭建科创平台、实施科创项目、发布科创成果,组织全省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科技攻关、积极产出科技成果。实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更多江苏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进一步集思汇智,引导各层级学术活动提质增效。

——会地合作,服务产业创新最前沿。全国学会专业层次高、组织动员能力强,拥有高端的院士专家创新资源、丰富的企业平台产业资源。省科协将紧紧围绕江苏“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更大力度争取全国学会、省学会创新资源注入园区、企业。继续强化科创平台支撑,建好用好院士专家创新中心。继续深入实施“会地合作双百行动”,纵深推进“万名专家助万企”专项行动,推动高端科创资源下沉产业一线,促进科创成果在基层转化运用,增强科研与市场的互动与融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深化改革,营造开放创新新生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协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科技组织,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促进更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落地江苏。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实施科学家精神传播计划,力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再创新高。

记者 蔡姝雯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 ——攻坚“标志性改革”,激发新质生产力动能

2025年伊始,连云港市海州区知识产权局便迅速启动“知识产权兴企服务月”活动,对辖区内企业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常州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查支队、武进区知识产权局、常州市知识产权协会三方签约,共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淮安市知识产权局联合淮安市人民银行启动2025年知识产权政银企互助专项行动,探索助力重点产业强链增效的有效路径……

在春节前召开的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工作会议上,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李杰表示,2025年,全省知识产权系统要聚改革之力、兴实干之风,做深做透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四篇大文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添动力、激活力、挖潜力。

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江苏一直是“先行者”。2024年,江苏新承担5项国家知识产权改革试点任务,19条创新举措入选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工作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肯定。

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苏将更深入地探索知识产权领域改革试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李杰表示,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全链条保护理念,以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机制为突破口,聚焦机制引领、把牢创造源头、突出运用目的、聚力保护核心、加强服务支撑,牵引带动综合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

具体而言,将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上再攻坚,推动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机制率先突破,以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在激励创新、对外开放、规范市场秩序中的制度作用。

强化深化改革统筹部署。衔接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思路和举措,开展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先锋行动,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一批基层“微改革”项目。

强化保护体系重点突破。推动“1+13+N”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提质增效、统筹联动,打造涵盖全类别、打通全链条、衔接全环节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获批建设。

强化保护示范区引领。鼓励南京、苏州、南通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在保护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力争在国家第一批验收中进入前列,启动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项目。

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地方立法,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运用提质扩面,探索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支持各地推进知识产权地方综合立法。

记者 蔡姝雯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深化创新生态 赋能产业升级

2025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江苏产研院”)将以“一体化、高质量、强协同”为主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全面深化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为江苏打造高水平科技强省注入新动能。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表示:“2025年是江苏产研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大力度集聚全球资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在研发平台建设方面,江苏产研院将持续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载体,加速前沿技术突破。聚焦江苏重点产业领域,推动现有平台实现技术迭代,力争形成国际领先优势。同时,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标志性成果产业化。刘庆表示:“我们将瞄准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打造更多‘全国首台套’产品。”

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是江苏产研院2025年的核心任务之一。江苏产研院将不断优化完善“概念验证+拨投结合+基金支持”的全链条前沿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快前瞻性技术布局与未来产业培育,充分发挥专业化项目遴选能力、研发平台中试熟化能力和链接龙头企业技术需求能力,承接全球高校原创科技成果开展概念验证、中试研发和产业应用。“我们的目标是让实验室成果更快走向生产线,形成规模化应用。”刘庆强调。

企业需求导向的技术攻关将持续强化。2025年,江苏产研院将持续加快推进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企业技术真需求征集与对接,聚焦行业共性难题,加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中心企业,构建具有集萃特色的创新矩阵。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揭榜挂帅”机制也将全面升级,“我们在浦东推出‘揭榜险+发榜贷’金融产品组合,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全周期支持。”刘庆表示。

推动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也将在新一年按下“加速键”。2025年,江苏产研院将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全球范围内引进产业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作为江苏“引才聚才”的重要路径;在组织专业研究所、龙头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培养集萃研究生的基础上,联合重点合作高校,探索项目制引导教学、“行本教育”等新工科教育改革试点。

记者 张宣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集成创新资源 服务新质生产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江苏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关键一年。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省实验室联盟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赵志强表示,中心将坚持“攻坚克难、稳步前行”的总基调,以“新质发展年”为定位,聚焦产业科技集成创新服务主线,深化实施“六个新”行动计划,落实“两高一站三中心”具体工作,为我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高质量科技服务支撑。

围绕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将持续深化“技术转移超越计划”,推进重点园区“2+2+2”任务,强化高端创新资源融通;同步支撑现代高科技服务业发展,并积极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推动技术、需求、金融等要素高效对接。赵志强表示:“将通过‘哑铃式’转化路径和‘近、快、落’新模式,破解企业需求与科技成果对接难题,全年力争推动重大技术和成果转化落地60项。”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中心将高水平承办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中国—中东欧国家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等品牌活动,打造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标杆。同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拓展海外机构伙伴关系,推动境内外联合研发项目落地。2024年,中心已促成近100项国际合作意向,2025年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朋友圈”。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服务。中心将全力支撑服务数据智能驱动材料科学综合研究设施、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等重大项目,并做好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服务。赵志强提到:“战略科技力量的‘释能’与‘聚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

数字金融人才赋能方面,中心将运维好江苏数字科技平台,深化“一网三平台”架构,推动“科技淘宝”“揭榜挂帅”等模块高效运行;科技金融领域计划全年组织超100场活动,促成企业融资260亿元。人才服务上,持续深化重大人才计划管理服务,助力江苏科技人才生态优化。

区域创新管理服将聚焦苏南自创区政策试点和全省高新区建设,配合做好“揭榜挂帅”任务实施,并推动深化长三角科技合作联动。2025年中心将通过“科技服务进园区十周年”等活动,进一步覆盖95家创新型园区,服务企业争取超过4.5万家。

针对高成长性企业,中心将做实“三高”企业培育服务,组织开展独角兽、瞪羚企业评估,规范做好高企与技先企业管理服务,并深化创新型领军企业全链条服务。2024年江苏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2025年计划培育一批“硬科技”标杆企业。传统业务升级方面,将推动农村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科技培训等提质增效,探索新质生产力规划市场。

回望2024年,中心获评中国生产力促进服务贡献一等奖,综合绩效评价创新高。展望2025,赵志强表示,中心将以奋斗者姿态集成创新资源,为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 张宣

紫金山实验室 ——6G低空组网已成功,“内生安全汽车”将问世

“中国6G技术不仅要定义标准,更要定义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尤肖虎在部署实验室新年战略时坚定表示。2025年开年之际,紫金山实验室以一场标志性“战役”彰显攻坚决心——1月17日,联合中国通号在云南省怒江州成功发布“一塔一城”低空通信方案并完成外场试验,全球首次将6G无蜂窝技术应用于复杂山地环境的低空通信网络,单塔覆盖半径突破15公里,为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扫清关键技术障碍。“这既是实验室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咬合的典范,更是2025年战略攻坚的起手式。”尤肖虎说。

刚刚过去的2024年,紫金山实验室始终牢牢把握求实扎实的根本要求,持续开展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光电融合确定性网络关键技术并实现重大应用,6G光子太赫兹通信实时传输速率从400Gbps提升到1Tbps,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可信内生安全等原创技术入选中国工程院《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质生产力备选清单(2024)》,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正式建成,全场景电磁孪生重大试验设施概念方案通过学术委员会专家论证,其中2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成果入选信息通信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展望2025年,紫金山实验室今年将继续实施行动计划:瞄准未来网络、6G通信、数字安全等前沿方向,计划突破多项颠覆性技术。在6G技术方面,将深化光子太赫兹通信研究,推动实时传输速率向更高量级突破。“6G技术已经在低空经济应用方面展现强大威力。在苏州太湖的渔政巡检中,利用无蜂窝通感一体技术,实现了大面积水域的覆盖,提高了渔政执法的效率;在南京上秦淮的城市治理中,6G技术也能够实时回传大量高清视频,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肖虎表示。

在数字安全领域,内生安全软硬件工具链、无人系统自治技术等攻关将进一步提升网络弹性防御能力。在2024年第四届网络空间内生安全学术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携手汽车、通信等行业头部企业举行了签约仪式,这标志着内生安全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将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顺利的话,2025年行业首款‘内生安全汽车’就能问世。”此外,实验室将推进全场景电磁孪生试验设施建设,并升级6G移动通信综合试验设施,为技术验证打造国际一流科研环境。

重大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随着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全面竣工,实验室参与的这项大科学工程正式进入可服务阶段,能够提供低时延、低抖动、高通量、高可靠的网络传输服务。在国际合作方面,实验室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全球6G技术大会、网络空间内生安全大会等国际性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参与,3GPP国际标准化主席等权威人士的加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技术方案融入全球生态。紫金山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验室将坚持开放协同创新,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又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记者 张宣

标签:
责编: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