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2月,“年”将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登上美国纽约的画坛——南京青年插画师、原画设计师白雨创作的非遗系列插画《年》,获得第67届Society of Illustrators(美国插画家协会)的Jury Selection(组委会选择奖),即将在纽约展出。
“其实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到的年味越来越淡。一说过年就是回忆小时候的过年情景,过年也成了一种记忆。”谈到创作这组画的初衷,白雨说。
这组画最初来自白雨在美国读研时的一个作业。当时,她身边的亚洲人很少,更难以找到亚洲文化的痕迹。“我感到特别孤独,过年想家了,顶多就是去中国城买点吃的,慰藉一下。”这样的环境,催生出她对春节的浓浓思念,记忆里中国人贴春联、挂灯笼、穿红衣的习俗都从脑海中跳了出来。于是,她把这些习俗融进画里,用“年”大战“夕”的故事,告诉老师和同学们除夕的由来。没想到作业交上去,导师激动地拿着画在教师群中传阅。
每次旅游时,白雨都喜欢在景点的“犄角旮旯”里寻找现代社会鲜见或淡去的东西。“福建土楼屋顶上神态各异的瓦猫神兽,‘奶凶奶凶’的,让我着迷;云南的古文字——东巴文,有时还被当地人使用在饭店名称、墙壁广告语中,字形生动活泼、色彩丰富艳丽,好似现代版的象形字;浙江乌镇白墙黑瓦的屋檐,既简洁又不失传统味道,我在《年》中画的就是这种屋檐。还有泉州的花灯、木偶戏,安徽歙县的鱼灯等,都是我神往的东西。”
《年》这组作品根据除夕传说,讲述了在遥远的古代中国,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名为“夕”的年兽都会到村里猎食小孩,这一夜也被称为“年关”。直到小男孩“年”出现,利用“夕”害怕光、红色和响声的弱点,才带领村民一起把“夕”吓跑,因此这一天也有了新的名字——除夕。
白雨目前在南京传媒学院任教,她去年利用课余时间,将原本的一幅作业精心打磨,扩展成6幅组画。画中融进古镇建筑、民俗风情,村庄的各个角落都安排了不同的微型景别,就连酒馆都有完整的营业状态,让作品富于真实感和代入感。场景中还有许多隐藏的中国元素:福建泉州的非遗灯笼、古代刺绣花纹、安徽歙县鱼灯、泉州木偶戏等,让故事的表达更加丰满。
读书、就业、留学、从教……白雨的世界始终和画相关,她说自己很幸运,喜好与职业相连,职业又是事业的延展,还可以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传达给学生。她对学生说,“对于过年,我们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所谓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照搬几个传统元素,而要将传统元素在今人的语境里合乎肌理地呈现。”
眼下白雨正在创作的,也是根据一个传说改编的故事。她说,优秀传统文化总能激起自己无穷无尽的创作激情。
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