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饭了!”1月22日中午11时,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保民村幸福食堂传出欢声笑语,油焖大虾、红烧羊肉、老母鸡汤等美味依次上桌,氤氲热气中,20多位老人说说笑笑,吃起了团圆饭。
幸福食堂是海门区第一个村办食堂,去年9月开张,目前已有20多名老人固定订餐。当天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就是幸福食堂的常客和村里的优抚对象。
“保民村常住人口3194人,过半是老年人。”保民村党总支书记陆丽君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村里摸底发现,面临买菜难、吃饭难的高龄、独居、失能老人不在少数。“村里能不能办个食堂,帮老人解决吃饭问题?”
想法虽好,要实现却不容易。保民村是个纯农业村,食堂的地点选在哪、设备由谁出、饭菜谁来做?桩桩都是难题。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租下一户村民的废弃用房,改造出新后引入社会力量运营,场地费、水电费都由村集体承担。
“大家慢慢吃,今天有6道凉菜、8道热菜,还有一荤一素两个汤,米饭、包子管够!”看老人吃得高兴,幸福食堂负责人李建飞笑着提醒。
李建飞在镇上运营一家宾馆,还承包几家单位的食堂。他告诉记者,今天的团圆饭是村里爱心企业赞助的,不用老人花钱。平时幸福食堂的标准是两荤两素10元一份,几乎没有利润。但饭菜质量一点不打折,确保食材新鲜,烧得清淡软烂,适合老年人口味。李建飞算的是“长远账”:“以后会有更多村子建食堂,我们有运营经验,规模上去了,就能盈利。”
75岁的独居老人朱新石是幸福食堂第一批订餐者,他一边吃着,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每天都要自己做饭,费时费力,中午一般就烧一个菜,有事耽搁了,就用咸鸭蛋配米饭将就一下。“现在指不沾水就能吃上热汤热饭,幸福食堂,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
幸福食堂热闹开饭的同时,村干部李伟用保温袋装好几份饭菜,骑着电瓶车出发了。“顾伯伯,吃饭了!”不到15分钟,她就来到卧床的86岁老人顾洪彬家。顾洪彬的儿子常年在外跑货车,在附近企业上班的儿媳中午不回家,老人的午饭怎么解决,一度成为全家的心病。
记者注意到,李伟的保温袋里,还有两份饭菜没有送出。“今天一共送11份。”李伟说,几个村子合并而成的保民村面积4.5平方公里,不少年纪大、腿脚不便的老人不能到幸福食堂吃饭,送餐的任务就由村干部义务承担。“我们排了值班表,确保一天不落,让老人吃上热饭。”
为让幸福食堂造福更多老年人,悦来镇正酝酿新的计划。“10元一份的价格,对不少农村老人来说,还是偏高。”悦来镇党委书记钱雷中介绍,将综合党委政府支持、村集体经济补贴、爱心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进一步降低老人用餐成本。同时总结推广幸福食堂运营经验,在更多有条件的村为老年人建设公益食堂。
记者 徐超
通讯员 俞新美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