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十三太保”过年画风,你pick谁?|十三太保秀场
2025-02-01 08:16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建旸  
1

人间烟火处,辞旧迎新时。

江苏,通江达海,历史底蕴深厚,孕育了吴、金陵、淮扬、海洋、中原等多元文化,体现在春节风俗上也是多姿多彩。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无锡的泰伯庙会……丰富多彩的年俗,不仅营造了热闹、喜庆而又祥和的烟火氛围,更承载了江苏人专有的情感记忆。

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爬城头源自吴地元宵节“走三桥”旧俗。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征调各地工匠百姓进京建设都城,迁入的周边人口带来“走三桥”习俗。因城内走桥不便,走桥逐渐转换为登城头,时间也改为正月十六的白天。“正月十六爬城头”延续至今,成为具有南京特色的年俗。

在镇江,“打酱油”是全国独一份的年俗,因此在镇江有“不打酱油不过年”的说法。每年过年前镇江老百姓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拎着家里的瓶瓶罐罐来打酱油,现场是人头攒动、酱香扑鼻,吆喝声、寒暄声不绝于耳。打酱油的活动在镇江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镇江最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印记。

来到扬州,就不能不提到“走大局”。除夕夜,长辈们会把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摆在每个人的床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苹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吃橘子取其寓意“走大运,诸事顺利”。扬州话中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谐音,赠人橘子含有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

苏州有句老话叫“无画不年”,桃花坞木版年画便是当地不可或缺的年俗元素。桃花坞木版年画因集聚于苏州桃花坞大街区域,故得此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每逢春节,不少苏州市民都会在家张贴色彩绚丽的年画,祈福新年家宅平安和气、幸福美满,“和”“福”“寿”是大家常选择的年画主题。如今,桃花坞年画还与时俱进推出了各类文创产品,更加鲜活地进入人民生活,将节日氛围感“拉满”。

“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泰伯即吴太伯。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设有梅里泰伯庙会。这是无锡一年中的第一个庙会,城乡百姓到此朝拜,盛况空前,历年不衰。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无锡泰伯庙会。2025年的泰伯庙会活动更加精彩,新增国际友人队、汉服队等特色巡游队伍,庙会现场还有传统市集、灯会、水上表演、打铁花、灯光秀、水幕秀等项目,让各地游客沉浸式感受泰伯庙会独特的民俗文化。

团子、馒头意味着阖家团圆、团团圆圆。每年到了常州人俗称的“年三夜四”,此时的“头等大事”就是做团子、蒸馒头。待到热气腾腾的团子出锅,人们还要特意化开一碗洋红粉,用筷子蘸上为团子“点红”。人们对生活红红火火的期盼就这样转化为这灵魂一点,浓缩在每一个团子上。

在泰州,年味是热气腾腾的蒸馒头、蒸糕点、做豆腐;是锣鼓喧天中的跑旱船、舞龙、村晚;是飘着香气的泰兴黄桥烧饼、曲霞蟹黄汤包、靖江猪肉脯……走进泰州的大街小巷、美丽乡村,你会发现,最鲜明最浓郁的年味就藏在这里。

“正月十六走北边,腰不疼来腿不酸!”在宿迁,正月里有一项传承许久的民俗——“走北边”。“走北边”与本地方言中的“走百病”发音相近,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早期“走北边”主要仪式有踏青、走桥等活动。到清代中叶,由于大运河贸易繁荣给宿迁带来了多元文化融合,商业贸易、文化信仰等众多内容融入“走北边”习俗,成为旧时宿迁城内最热闹的节日活动。而今,“走北边”演变为吃马蹄糕、提灯笼、摸石狮子、走桥、扣百子等众多仪式,不同仪式对应不同群体,成为人人可参与的节日习俗。

徐州人过年爱蒸花馍,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花馍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与祈福活动,流行于北方,用多色面料,有实心的,有包馅儿的。放入红枣、红豆等食材,塑造一些祭祀和吉祥祛邪的动物造型,以及塑造花朵与果品。造型生动、夸张、艳丽,制作精巧细腻,兼具食用、观赏、礼仪等功能。

盐城人从大年初二起,亲朋好友间开始走动。这一天起,一些人家置办酒席,亲友聚首叫作“春叙酒”。宴席是八碗八碟,八道菜,先是八个冷碟,四道喝酒菜,杂菜、肉圆、红烧肉、鸡肉,吃饭时是四菜一汤,四道菜是牛肉、水膘(肉皮)、鱼、乌子(乌贼)。传统美食与节庆习俗共同编织了一场场充满饱腹感、仪式感和幸福感的盛宴。

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让淮安一半北方一半南方。过春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而到了淮安,大年初一的早茶咱们汤圆饺子全都吃!淮安人称春节的饺子为“弯弯顺”(即“万万顺”),寓意万事顺利。大年初一吃饺子,祈盼新的一年交好运。大年初一这天的汤圆不叫“汤圆”,而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热腾腾的一碗下肚,无论身心都暖意盈盈。

在连云港过年,美食绝对是重头戏,而灌云豆丹堪称“王者”一般的存在!它选用豆天蛾幼虫为食材,其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灌云豆丹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煮成汤,汤汁浓郁,豆丹肉滑嫩爽口;和辣椒、葱姜蒜一起炒,香辣过瘾,吃了就忘不了!你想不想尝尝这独特的美食呢?

在南通,除夕夜有“打囤子”的独特风俗。“打囤子”是在蒲包里装上石灰,随后在院前房后、屋里屋外的地面上顿磕,石灰粉从包缝中渗漏,在地面上留下不圆不方的石灰印子,宛如初雪覆盖。还有人用铁叉在地上精心描绘出古钱、弓箭、农具、梯子、凤凰等图案,再撒上石灰,形成“画天囤”,在启海地区,“打囤子”又被称为“笃稻屯”。“新岁家家笃稻屯,阶前疑是雪霜痕”寓意着“粮囤子处处满,囤子有天高”的吉祥愿景。这一古老风俗意在祈求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无论江苏各地的春节风俗有何不同,江苏人民面对新一年时的美好心愿都如出一辙,都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阖家团圆的珍视、对幸福安康的祈愿。这些质朴而真挚的心愿,穿越时空与地域,成为江苏春节文化中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旸

标签:
责编: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