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人代写代拍回忆录渐成“银发经济”新赛道——“你愿意听听我的故事吗?”
2025-01-24 06:55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当时我们家住的房子门板缝隙较大,冬天呼呼来风。每当快过年时,爸爸就会把旧报纸带回家,我配合他刷糨糊,把十板门和芦笆墙糊一遍。新报纸上了墙,门缝来风小了,家里新崭崭也亮堂起来,有了过年的气氛。”今年70岁的李明阿姨回忆起早年在镇江居住的场景,将它写进了个人回忆录。

作为“银发经济”赛道的一部分,为老年人写回忆录、拍微纪录片已经悄然出现。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31万,占全国人口的22.0%。当一代人逐渐老去,他们的“人生史诗”是否值得记录?

滴水折射微光,平凡人的回忆令人动容

近日,南京市江宁区一处河畔,91岁的徐锦荣老人正在散步。与往日不同的是,他身后跟着几位摄像师,正在为老人进行“人生回忆录”微纪录片的拍摄。

不久前看到回忆录拍摄招募公告时,徐锦荣有些迟疑。“本来是不想拍的,我太平凡了,又这么大年纪,也没做过什么出色的事情。”但在老伙伴们的劝说下,他还是决定参与拍摄,“唤醒了很多记忆,好多原来的故事突然想起来了。”

拍摄之前,徐锦荣认真回忆其人生过往,形成近5000字的文本回忆录,其间不乏人生的“高光时刻”——

“1958年我转业到了运输公司,公司进了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我开上了国产新车,不知道有多神气。”

“接任务修建盱眙至淮安的硬面公路,各家各户拿着小铁锤从山上敲击石子,再背下山来堆码整齐,一条条路就建了起来。”

“妻子被安排了工作,在汽车站做站务员,她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年年评上先进。”

……

这些故事,在徐锦荣眼中是如此“细碎”“平凡”,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些经历恰恰折射出了国家发展的“昨天”。相较于史书记载,个人回忆录就像河流中的一滴滴水,虽小却也折射出点点星光。

“退休后更是精彩,这30年的发展不敢想象。”徐锦荣始终保持接受新鲜事物的习惯,学会了发朋友圈、手机支付、用备忘录,“网上有好多新知识,学也学不过来”。90岁那年,他加入诗社开始学习诗词,自嘲“脑子眼睛不够用,学得慢了。”

“老人们都很有生命力,很‘宝藏’,他们的故事充满精神力量。”徐锦荣所在社区的志愿者张彦说,徐爷爷60岁开始学书法,坚持写书法超过30年,看到他就让年轻人觉得,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个人的生命有局限,但可以从这些老人的故事里获得力量。”

除了个人委托撰写回忆录,还有一部分委托来自老人的家人。不久前,南京市民张琴主动请写手为父母撰写回忆录。她说,父母年轻时的故事很丰富,对于家人来说,这些经历能让后辈从中汲取宝贵的能量。

也有人在网上表示遗憾,如果早些年有这样的写作团队就好了,“当我想给长辈写一本回忆录时,他已经不在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回忆”

“我们是南京较早开始为老人写回忆录的团体。”负责老人回忆录项目的负责人刘力告诉记者,两个月前,银发堂俱乐部联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智荟康养研究院发起了“100名长者计划”,收集100位老人的故事,记录他们的经历,让记忆永远留存。

没想到,公告一发出,就有不少人发来报名表。徐锦荣和其所在社区的另外几位老人第一批报名成功。“不少老年大学的成员也表示,想撰写一本人生回忆录。”刘力说。

绝大多数老人都是第一次面对镜头,甚至第一次向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给记录者们带来一定的挑战。刘力和团队会先对老人进行细致的专访,再打磨拍摄脚本,还会利用老人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让回忆录视频更具历史感。

不善言辞的小草阿姨,真名叫张灯英,出生在山东临沂的一个小村庄里。2012年中秋节后,小草阿姨来南京照顾坐月子的儿媳,一呆就是十几年。如今孙子已经长大,她也有了闲暇时间,在社区和其他人一起学写诗、读名著。花生、山楂等农作物,在她的笔下,变得充满诗意,她这样写花生:“果仁饱满着红妆,烈火翻腾味独香,剥锦碎身终不悔,留与餐桌众人尝。”

“看到小草阿姨爱诗的精神,我不由想起‘香菱学诗’的故事。”刘力赞叹道。小草阿姨笑着摆手:“我的故事里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平平常常的日子,可里头藏着不少劲儿和盼头。”

“对待老人,要把他们当作‘少年’。”刘力坦言,她深入接触老人之后,彻底打破了此前的“刻板印象”,“很多老人心态很年轻,行为也带有‘童真’的气息。”

还有的老人,本身就有写作的习惯,已经积攒了丰富的回忆素材,寻求进一步完善成稿。

“您14岁时在干什么?”“截至目前您最遗憾、后悔和自豪的事情是什么?”……记录者的一系列发问,让李明阿姨瞬间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与记录者攀谈间互相启发,迸发出新的故事。正如她近来读的《黄麦地》扉页的一段话:平常人难写出光辉的大自传。小叙事中的一切都是烤成大面包的一粒麦香,也是岁月颈项上的颗颗珍珠。

李明给记者展示其“人生回忆录”目录,童年的成长环境、青年工作时的“喜与忧”、回归家庭、加入志愿者队伍……如果给这部回忆录起个名字,怎么起?她答道:“那就叫《笑看来时路》吧!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故事,人生值得。”

回忆录中,有遗憾,更有释然;于苦难处,找寻慰藉;在幸福里,感恩所得……

回忆背后,藏着银发群体对陪伴的需求

随着代写回忆录风口的兴起,一批写手纷纷加入赛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自媒体运营者、出版从业者、文案策划员等。

90后南京小伙丁龙龙原是一家医院的护士,去年下半年开始创业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目前已经完成5人的回忆录撰写。他和团队完成的第一部回忆录,是为雷锋的战友赵明才写的一部公益性回忆录。

“雷锋给我的印象,小个子,大眼睛,娃娃脸,一笑两个酒窝,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而清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天晚上雷锋看《为人民服务》那篇文章,看得那么认真那么入神,用红笔在字里行间圈了又圈,点了又点,一直看到深夜12点。”赵明才回忆道。在他回忆录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雷锋精神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伴我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愿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春风中,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增添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随着“银发经济”的兴起,代写回忆录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运营模式尚未成熟。一些代写者坦言,接单的客源主要来自客户的口口相传,或是养老机构、社区的推荐,可持续性有待增强,且回忆录撰写没有相关标准,从写作质量,到装帧设计,再到定价,不同团队的操作方式千差万别。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也在抢救性挖掘校内退休老教师的个人故事口述史。他们发现,这些零散的个人历史中,凝结着学校的历史变迁。“岁月的流逝可以带走许多东西,但有些片段、回忆长存于我们心底,时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牵挂。”南京退休教师徐漳说。

在回忆录撰写之外,为老人提供的情绪价值,或许更弥足珍贵。不少回忆录代写者告诉记者,绝大多数老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滔滔不绝,甚至可以准确讲出几十年前的经历,精确到某一天、某一个细节。有研究表明,“人生回顾法”是一种重要的老年人心理疗愈手段。一本回忆录,实际蕴藏着银发群体对精神陪伴的深层需求。正如丁龙龙所说:“每一本回忆录都给了我们不同的感悟,与其说是我们在帮老人记录,不如说是我们互相启迪!”

记者 蒋明睿 程晓琳

标签:
责编:戴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