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未来,推动科产深融闯新路
2025-01-19 07:20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1
省人大代表、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 过利平
省政协委员、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闵大勇
主持人 柏丽娟

1月18日,省人大代表、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过利平,省政协委员、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闵大勇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25江苏省两会“今天我主持”演播室,探讨如何结合江苏优势,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

□ 本报记者 柏丽娟

主持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涉及哪些要素资源的融合与汇聚?

过利平:人才是驱动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集聚会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资源,从而形成先发优势,助推产业升级。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培养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实施双创计划,累计引进双创人才7800多人、双创团队660多个,涌现出张雷、俞德超等杰出代表,演绎了“引进一个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培育一个产业”的生动实践,光伏、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闵大勇:科产深融涉及的因素有很多,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创新的目的是市场化。同时,二者融合也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关。当前,中国制造业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需要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二者自然就要高度融合。以此为背景,打造汇聚创新要素的平台或环境至关重要,比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最后,不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创新,最关键的要素和纽带是创新人才。

主持人:为了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江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能否结合所在领域,分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精彩案例?

过利平:我想分享的是“会地合作”精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国家级学会专业层次高、组织动员能力强,拥有高端的院士专家创新资源、丰富的企业平台产业资源。目前,江苏聚力打造的“1650”产业体系,都能找到相应的国家级学会精准匹配、对口服务。近年来,我们创新开展“会地合作”双百行动,组织120余家全国学会深入100余个省级以上园区开展专场对接,持续推动技术人才等资源下沉落地。比如,无锡市在中国药学会等国家级学会的支持下,先后举办4届太湖(马山)生命与健康论坛,生命健康产业规模从十年前的100亿元跃升到突破160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宿迁市推动中国光学学会连续多年举办激光装备产业发展大会,催生了“无中生有”的激光产业园。

闵大勇:我们企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我们生产半导体激光芯片,处于产业链最上游,往下游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强。从产业和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够汇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因此,我们成立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由苏州高新区政府和我们共建,目的是让更多上下游产业链和创新资源能够聚焦到这个平台。与此同时,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成立江苏省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这也是苏州高新区首个省级创新联合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高度融合。

主持人:着眼未来,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我省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过利平:我认为可以重点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一个尊重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要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实施科学家精神传播计划,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际科技组织。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壁垒,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增强科研与市场的互动与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闵大勇:江苏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我们讨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两个优势都集中在江苏,理应做得更好,也相信会做得更好。未来,可以在这个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在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上取得突破。与此同时,我认为政府可以在创新融合平台打造上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我相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应该会走在全国前列。

标签:
责编:郝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