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发布第二批6家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太仓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入选,至此我省共有4家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数量居全国首位。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鲜事物,市域产教联合体如何培育建设,又将为地方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德企之乡”背后,产教联合成“秘密武器”
太仓高新区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数控车铣区崭新的工业母机飞速运转,20多名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们围在一旁跃跃欲试。他们,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是德国企业舍弗勒的“准员工”。“职业教育产业园逐步投用,是太仓打造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重要平台,也是这座县级市极为重视的一件大事。”健雄学院党委书记苏霄飞说。
近日,太仓市中德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也在产业园启用,共设有30多间培训室,每年可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近5000人次。
自1993年首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落户以来,太仓已集聚德企550多家,坐稳“德企之乡”的“铁王座”。这既和与企业匹配度较高的本土人才储蓄池密不可分,也是太仓此次入选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底气所在。
“2000年前后,由于国内劳动力市场很难发掘可以接轨国际水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少德企发展深受制约。”健雄学院校企合作处处长高飞回忆,为走出人才困境, 光靠社招肯定不行,必须从校园阶段自主培养人才,成为不少德企的共识。2001年,由克恩—里伯斯、慧鱼等多家德企牵头,在政府支持下与部分职校合作,德国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DAWT)成立。
随着产业不断扩张,越来越多大型德企寻求独立与职校开展联合培养。2007年,成立3年的健雄学院走入大众视野:与全球轴承行业龙头舍弗勒开建舍弗勒企业培训中心,与太仓高新区、一众中小型德企和德国工商总会共组太仓中德公共培训中心。这一阶段,“企业—学校”为主导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在太仓遍地开花。
相较于“订单班”等产教联合模式,“双元制”培养模式中,学生培养更加贴合企业需求。“‘双元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传统意义上企业处于配合地位的窘境,与学校共同主导学生培养,甚至可以‘一票否决’学校的培养方案。”苏霄飞说。学生在大一签署《学徒协议》后,便成为企业“准员工”,企业出资自建培训中心、出人担任培训师,为后续用工打基础。
“文化旅游、酒店管理、智能制造、高端化工……园区各个发展领域的用人缺口,只靠一个学校怎么填?”苏霄飞坦言,对一座产业园来说,仅靠个别学校、企业的力量显然不够。于是,就整合健雄学院在内的一系列职教甚至本科资源,与同样经过打包的园区企业资源集中对接,在此基础上,太仓此次才成功入选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
校招离职率低,企业花钱算的是“长远账”
企业招不到合适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匹配度较高的工作,是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想要解决的痛点。“如果职业教育沦为学历教育,职校毕业生在本地找不到工作纷纷外流,而周边企业又要花大力气舍近求远搜罗工人,那无疑宣告了这个地方职业教育的失败。”一所职业院校负责人直言。
而市域产教联合体,就是打开新职业教育大门的一把“钥匙”。这一新模式整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共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
2023年9月,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公布,苏州、无锡、常州各有一家入选。获批建设一年多来,在产教联合体推动下,地方区域特色产业实现新升级。
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公共服务平台,去年发布科技成果428项,线下召开技术供需对接会21场、挖掘技术需求216项、解决技术需求116项,联合体成员院校服务常州本地企业600余家,新增授权专利396件。同时,联合体发布人才需求清单,校企联合开展就业供需洽谈会,面向新能源产业提供学生就业岗位9200余个,6000余名学生实现对口就业。
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则面向联合体高校开展双师培训1000多人次,选派1100余名教师进企业跟岗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校企共同开发多个工种培训项目包,开展新职业技能培训覆盖2000人次,助力企业发展。
从企业角度看,对高质量人力供给的诉求更为迫切。太仓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陆利璟表示,越来越多企业看重落户后续是否具有成长性,作为企业成长的必备条件,本地高技能人才供给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从大一成为学徒以来,我基本40%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60%的时间到企业参加技能培训。”健雄学院大三学生朱静是学校“舍弗勒班”一员,她告诉记者,“双元制班”跟普通班课程不太一样,有时还会按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朱静向记者展示的课表上,各类课程按照不同颜色的模块排列组合。其中标记为“健雄”的学校课程比较有限,而某些月份,“钳工、电气安装、气动、磨床、车床”等企业开设课程则排得满满当当。
“同为职业教育,企业采用‘双元制’的投入成本相较其他至少高出20%。”健雄学院双元制培训教师岳向阳曾在企业工作多年,他说,企业算的是“长远账”。公开数据显示,舍弗勒公司双元制入职的员工离职率为25%,比市场招聘员工要低40个百分点。
高规格推进,联合体建设首次纳入“部省会商”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首次提出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纳入“部省会商”内容,与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市(县)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进行会商,通过评估、调研、监测等形式,精准分批培育建设新设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并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项目等方面向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进行倾斜。
突出政府在打造联合体中的引领作用,有组织地开展建设,否则联合体成员极易沦为“散兵游勇”,这也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共识。“高位推进是打造联合体、确立长效机制的关键。”苏霄飞说,产教融合参与方归根结底是学校教育圈、企业行业圈、政府管理圈,只有这三个“圈”的利益供需实现有效互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才能收获实效。
对此,太仓统筹“政行企校”联合成立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园区管委会,并注册设立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教育发展(江苏)有限公司,常态化运营产业园。无锡市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也分别与当地重点产业实现有组织对接——
无锡市专门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保障联合体规划决策、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的连贯运行,与此同时瞄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教联合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联合体规范化建设。
苏州市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写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作为推进全市“1030”产业体系重要抓手,并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指导委员会,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教育、工信、发改、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任委员,统筹推进联合体建设管理各项工作。
“联合体建设有了模子,我们才能更好地放开拳脚。”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牵头学校——苏州市职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详细梳理形成产业链100余家企业的人才需求清单,新增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一批与产业需求紧密配套的专业,对与产业不匹配的专业调整撤销,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同时联合企业开展技术需求调研,摸清联合体内100多家企业的技术需求,为联合体未来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防后劲不足,实体化运行成突破口
签份协议、授个牌,企业人员一年到学校上几次课,就美其名曰“产教联盟”……当前,国内部分职校的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浅尝辄止”阶段,形式大于内容。为破解校企合作“两张皮”、产教融合“不长久”等问题,国家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体建设的突破口在哪?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试行)》对组织架构、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旨在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
“为避免‘脱实向虚’,我们依托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打造联合体。”健雄学院中德双元制学院副院长顾晓吴表示,这样做有四项重要意义:一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能力将大幅提升,二是产教融合“实不实”不再成为疑虑,三是政府牵头能化解校企矛盾,四是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台和抓手。
苏州市职业大学也成立苏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筹)作为实体运营机构,承接政府赋予的权力清单事项,做好联合体建设管理具体工作。
“实体化运行的体制机制,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最大的创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席海涛感同身受。兼任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副理事长的他表示,政府高位引领加上实体化运行,有利于避免产教联合体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是产教联合体建成的关键。为此,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联合体成员学校和成员企业专项投入4000万元,用于打造联合体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发课程教材、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最终,联合体打造、人才联合培养,都要走向实体化、项目化、市场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变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新型人力资源服务,令各方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它的好处。”顾晓吴说。
记者 李睿哲 杨频萍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