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三水街道破解“撤村建居”治理难题 “365”服务写好村改居“后半篇文章”
2025-01-11 06:44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陆秀婷 吴静娟 朱灿 王宇  
1

临近春节,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陈庄全民健身中心热闹非凡,社区艺韵文艺演出队紧锣密鼓地排练舞蹈节目。演出队召集人张东凤说,“社区经常组织广场舞比赛、羽毛球赛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让我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三水街道推进“撤村建居”,23个行政村全部改为涉农社区。城市农村两种管理模式并存,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做好村改居治理的“后半篇文章”迫在眉睫。从传统乡村到涉农社区,变的不仅是名字,还有发展模式和目标。如何让涉农社区更好享受城市的发展成果?三水街道给出答案——规划先行。

“街道从空间治理破局,探索构建以三大空间、六类场景、五项保障为支撑的‘365’服务体系,以空间聚资源、以资源换服务、以服务优治理,实现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着力破解村改社区治理难题。”三水街道党工委书记唐军说。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街道按照“产业集聚、服务提升、布局合理”思路,从产城融合、产业发展、品质生活“三大空间”切入,将村改社区分为城市集聚、城郊接合、工业集中等不同类型,精准定位发展规划,合理调整行政区划,13个社区分层分类完成规划编制,实现社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协同、理念共融。同时重点建设杭州路商业街、海姜广场、应急产业园等多个区域服务中心,合理配套农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态,补齐村改社区基础设施短板。

在海姜大道华东五金城南侧新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货运司机张爱林熟练地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这里新建了快速充电站,我们利用装货卸货的间隙充电,非常方便。”充电站所在地三水街道石黄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紧邻宁靖盐高速出入口,周边人口密集、商贸集中,为缓解周边居民停车充电难题,社区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细致规划设计,在临近马路空地上新建16个快充车位,方便居民停车充电的同时,每年还能为社区带来18万元收益。

居住环境“旧貌”焕“新颜”,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成为三水街道续写村改居“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

“儿孙都在外面忙,我们年龄大了,做饭吃力。这里不仅离家近,吃饭还能享受政府补贴和孝心卡优惠,一顿饭只要几块钱,经济实惠又方便。”临近中午,三水街道南石社区的小区助餐点飘出饭菜香,80岁的石奶奶是这里的常客,吃完饭她再去活动室看看电视、打打牌,体验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增的中医理疗服务,这样充实又自在的生活已成社区老人的日常。

盘活各类公共设施、活动阵地和闲置用房,三水街道充分整合党群服务、卫生医疗、健康养老等资源,灵活打造54个服务微阵地,构筑起党群共治、睦邻共融、教育共享、活力共建、文化共兴、康养共济“六类场景”,推动服务阵地由“社区向小区延伸、村部向村落延伸”,真正把优质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三水街道陆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木作文化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木工工具、木作制品整齐排列,城西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好奇地听着志愿者讲解传统木作文化,体验木工制作的快乐。得益于姜堰区博物馆等机关部门的支持指导,陆庄社区木作文化博物馆成功落成,馆内陈设的名木木雕、木工工具、家具建筑均由社区居民自发捐赠,直观呈现了以文化建设促进社区认同的成果。

“村改社区不只是换个名称、挂个牌子,更是基层治理体系、基层资源配置的全方位重构。”唐军表示,聚焦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三水街道充分挖掘社区特色文化、共建单位等资源,形成精简考核、专项奖补、吹哨报到、智慧赋能、资源下沉等“五项保障”,推动社区与辖区居民、驻区单位、商铺企业联建共建,因地制宜探索多方参与、协商共建的治理模式。去年以来,街道共成立12个居民议事厅,与18家单位实施共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违章违建执法等方面的基层治理难题35项。

标签:
责编: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