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业人士预计,2025年我国汽车市场将迎来历史性转折点——新能源汽车销量将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继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度产销均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之后,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一个个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增添了更多信心和暖意。
高光“拐点”背后,是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多重利好带动下,新能源车企一路攻克电池续航的“天堑”,打破技术封锁的“壁垒”,铺设充电设施的“路轨”,让新能源汽车从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到“驶入寻常百姓家”。除了“量”的反超,新能源汽车也悄然完成“质”的超越,一些自主品牌在消费者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个别品牌在高端车领域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这是一场蓄力已久、水到渠成的超越。
“拐点”背后,有“叹号”也有“问号”。除了与燃油车的博弈,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的“内卷”可能更为激烈。一些车企习惯以“价格战”刺激消费、抢占市场份额,虽然对于提升销量功不可没,却也如同一把双刃剑——过度依赖价格让利,容易在消费者心中打上“廉价”烙印。当利润被一再压缩,研发投入后继乏力,夯实技术底座、提升产品品质便显得艰难。步入“智能化”下半场,面对核心技术突破、国际出口生态、持续盈利能力等诸多挑战,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靠什么留住消费者?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如何保障,智能化的交互体验能否真正契合人性需求?如何加强“出海”布局,在风口之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这些都是横亘在前、亟待拉直的“问号”。
在势不可挡的新能源浪潮中,江苏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统计,我省动力电池、新型电力装备产业规模均为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全国第三,年产量突破100万辆。省内聚集了诸多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从南京、常州等地的整车制造基地,到苏州、无锡等地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基地,一条完整且颇具规模的产业链悄然成型。对于江苏来说,随着“拐点”将至,对于“问号”的审视和应对也更加重要且必要。
比方说,虽然我们产业发展势头好,但基础配套不足、行业“虚火过旺”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苏北一些地区,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因充电不便而增长缓慢;个别地方见到新能源车项目就抢,为拉项目在审核和甄别上大开“绿灯”,引发无序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行业焦虑。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将成主要角逐领域,省内一家主打智能科技的新能源车企,在自动驾驶测试过程中曾因传感器故障出现安全隐患,引发市场担忧,等等。若只沉浸于数字突破的喜悦,而忽视核心技术的深耕、创新“护城河”的构建,待潮水退去,裸泳者必将原形毕露。
船到中流当奋楫,“拐点”更是新的“起点”。市场规模的“拐点”,也意味着行业从“政策支持”拐向“市场驱动”、从“增量竞争”拐向“存量博弈”。在新的起点向前奔跑,仍有一些堵点卡点需要跨越。江苏作为新能源产业的前沿阵地,更需以审慎眼光、长期主义精神直面那些接踵而至的“问号”,在顶层设计、品牌塑造、技术攻坚上先人一步、主动作为,打造一个良性、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让“江苏制造”的标签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高端标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