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扬州平山堂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宣布成立,这是该市为了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的国有茶业公司。成立当日,“扬州红茶”揭开盖头,重磅推出。
江苏绿茶享誉天下,“小而精”是江苏茶产业的特色。然而,近年来,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和大众消费习惯的变化,红茶的销售占比逐渐增长。不仅仅是扬州,包括南京、苏州、镇江等地的茶企也正在努力给“绿”添一抹“红”。这一茶企新动作的背后,除了市场风向的推动,还透露出江苏茶产业的哪些新动向?
红茶市场崛起,茶企纷纷增添“一抹红”
在仪征市长山村,记者见到了扬州皓芸茶业园经理彭云。皓芸茶业园是扬州第一批做红茶的茶企之一,目前红茶的销售额已占到三分之一。
“十年前我们就开始研制红茶了。一开始,就是想把4月20日到5月中旬茶树上长的芽利用起来,不要浪费了。以前我们只采4月20日之前的芽,因为4月20日之后的芽,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增加,用绿茶加工工艺做出来的茶比较苦涩且叶形较大,没有经济价值,经过红茶的萎凋、揉捻、发酵等工艺,化解了茶叶的苦涩味,增加了甜醇感。这样延长了茶叶的采摘期,丰富了我们扬州茶的品类,同时也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彭云说。
红茶作为传统茶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口感,在全球茶叶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全球红茶年产量超过290万吨,占茶叶总产量的40%以上。《2023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显示,红茶产量占总产量的14.7%,是继绿茶之后的第二大类茶叶。
“江苏的茶产业一直是‘小而精’,面积只有50万亩,占全国的1%,超过1000亩茶园的茶企很少。我们是名优茶的主产区,江苏的绿茶不是一般的好,全国每年举行茶叶评比,特等奖江苏拿到手软,可以说供不应求。”江苏省茶叶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润贤说。
既然如此,为什么众多茶企还要跳出“舒适区”?“从国内消费市场看,原来绿茶的消费占了七成以上,现在慢慢下降到60%不到,红茶的占比则从7%上升到15%。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红茶,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王润贤说,“特别是这十几年来,中西部地区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发展非常快,从全国来看,茶叶的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而江苏这些年基本没什么变化,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产量等。”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各地,不少茶企已经试水生产红茶。在镇江,年产红茶已达153.6吨,产值超过5000万元,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镇江本地茶企原先制作红茶的原料,大多选用采制金山翠芽茶后长的芽,现在不少茶企开始选择更为“专业”的红茶茶树品种,有些茶场这两年将适制红茶茶树的面积从原先的20亩扩展至50亩,引进了金观音等适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树品种。
苏州市虎丘茶厂厂长唐华军是太湖碧螺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茶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不断创新。我们根据碧螺春茶在苏州洞庭山周边的地理环境和生长特性,将采摘的第一批嫩芽制作成‘太湖之春’特级精品茶,将第二批‘炒青’茶研发成独有的‘太湖之春’红茶。”
每个地区消费者的口味不一样,这给江苏红茶带来了市场空间。“大家熟知的滇红,其风味更适合欧美消费者,口味浓强鲜,苦涩味重,宜加奶。江苏做的是工夫红茶,多采用小叶种茶树的叶子,口感清新甜醇,花果香浓郁。目前较有名的是来自宜兴的‘苏红’,外形细小而紧秀,开汤汤色为金黄色,似果蜜、花、薯等综合香型。”茶品鉴专家、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讲师周爱东说,“除了‘苏红’,还有碧螺红、太湖毫红等,而扬州红茶相对来说更耐冲泡,汤色明亮,口感清爽,无苦涩感。”
“目前我们想走红茶高端化的路线,要用更好的原料来制作。你们现在喝的这杯红茶,就是用清明前采的芽做的。同时,我们还在尝试用不同的温度来发酵,这样红茶的滋味和色泽会有不一样的呈现。”彭云说。
改变“一季有收、三季无利”,突破点在精细化管理
在专家看来,作为传统名优绿茶产区的江苏存在着“一季有收、三季无利”的现象,以及茶鲜叶资源利用率低、茶园管理粗放、茶品类单一等问题。“江苏50万亩茶园的面积不太可能再扩大,那只有在茶品类多元化、茶园的精细化管理上做文章,以提高每亩茶园的利润。”王润贤说。
长山村一个只有两亩地的茶园里,彭云指着一棵茶树上已有米粒大小的嫩芽告诉记者,“这个茶园是村民抛荒了我‘捡’来的,是我的试验田。今年我在这块地里试验了三种修剪方式,一种是齐刷刷的平剪,一种是打项,最后一种是不剪,我就想看看在同一块地里,哪种修剪方式发芽最早。现在其实已能看出来了,你看,没有修剪的,芽就小很多。”
“茶园精细化管理包括水肥管理、修剪方式、生态环境建设等,以前我们很少考虑这些。拿施肥来说,现在我们比传统的施肥时间要早,9月底就施完了,这样有助于培养根系,提高茶树抗寒能力,来年早发芽。”彭云说,茶园里生态环境多样性也有讲究。在迎风坡南面,要种落叶植物,因为害虫感觉到要入冬时会往温暖的南边跑,这样它跟着树叶掉地上就腐烂掉了。迎风坡北面,则要种能阻挡寒风的常绿植物。“你看我这块地里铺着厚厚一层秸秆,除了防寒保暖也可以少长草。地里的草不是完全没有,但我们不会去除草,这些草就是留给小动物吃的,同时给微生物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无锡斗山白茶园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一鸣是土生土长的斗山村人。从英国留学归来,选择成为一个“茶二代”。他们创新研发了翠竹红茶、翠竹老白茶、茶饼等新系列茶产品,新产品的成功研发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亩茶园增产增收。
2019年9月,经过农业农村部层层筛选,朱一鸣作为江苏省唯一一位参与“中德青年实用人才交流项目”的青年农业人才,前往德国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我参观了德国大大小小的家庭农场,感慨于国外农业的专业化、精细化以及机械化程度。研学回国后,我们联合省农科院技术专家成立蚯蚓工厂项目研究小组,研究生态堆肥技术,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置问题,同时满足田间生态肥料需求,形成绿色的、可持续的生态循环。”他说,他们率先将水肥一体化、气象监测等物联网技术融入茶田管理,提高茶园管理数字化水平,达到精耕细作、精准施肥、合理灌溉的目的。
“先进的茶园管理就是要用茶园生态链进行科学管理。比如出现了杂草,茶园管理员就不能急着去除草,而要研究看看是什么草、能不能以草治草,综合判断后才治理。”朱一鸣说。
工艺已到全国“天花板”,得更会“讲故事”打品牌
作为江苏省茶叶体系首席专家,王润贤坦言,江苏的茶产业,工艺等能够做到全国的天花板级别,但有一个问题,就是质量不稳定,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同一个制茶师傅做出来的茶也会有区别。同时,对茶文化这一块的宣传挖掘也不够,不像外省那么会“讲故事”。
“就拿扬州的绿杨春来说,它是一个区域品牌,目前绿杨春茶园种植面积约3.5万亩,年产干茶约800多吨,随着种植面积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条件、生产要求等发生变化,亟需进一步完善品牌标准。”王润贤说,正因如此,今年扬州市制定了两个标准,分别是省级地方标准《绿杨春茶实物样制作规范》、市级地方标准《绿杨春茶标准园建设规范》。
“《绿杨春茶标准园建设规范》明确规定了绿杨春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标准茶园规划及建设、土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树冠管理等,以确保茶园建设标准化、专业化。”江苏省茶叶协会副会长、扬州市绿杨春茶叶协会会长潘斌说,“对现在的茶企来说,追求的是有一片美丽的茶园,有现代化的制茶车间。”
日前,扬州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功获评全国首批茶叶碳足迹标识认证,同时引进了扬州首条绿杨春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提升了“数字制茶”标准化水平,为扬州茶产业全链条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行性范本。扬州聚源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是科班出身,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当时在全国,只有三所大学开设茶叶系,大学毕业后,本着专业对口的心愿,我来到了扬州茶厂。从2012年起,我开始推动扬州茶树品种更新换代,带领合作社成员陆续引种经济效益高的龙井长叶、中茶108、黄金芽、白茶等无性系良种替代早期的群体种,使得茶园亩收益翻倍。现在,我们正在推动产业加工的数字化、智能化。我还开了直播间,在直播间我并不只是带货卖茶叶,而是给网友讲解世界的、中国的、江苏的、扬州的茶文化。”
扬州农投集团董事长李强说,去年扬州市出台了《加快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到2030年,“绿杨春”品牌价值达18亿元,打造茶主题休闲基地20个以上,茶庄园20个以上,实现三产产值5亿元以上,并且优先选择在月塘镇捺山周边建设500亩以上高标准示范茶园,建设蜀冈唐宋主题茶文化展示体验中心。“成立国有茶业公司,正是为了不断提升扬州茶品牌的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多元产品,拓展消费市场,持续提高扬州茶产品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潘斌说,茶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按照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思路,茶产业呈现渠道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态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茶叶流通模式不断创新,新茶饮异军突起,有效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多元化新业态快速发展,茶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行业紧密结合,正在走出一条从一产到三产、从农产品到休闲品的发展新路。
记者 汪滢 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