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中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自然少不了运营商的服务,当然也难以避免接到运营商的营销电话。每隔一段时间,运营商就会打来电话,告诉你推出了新“套餐”,要为你“升级”服务。这些新“套餐”往往都比旧“套餐”更贵,但电话那头也会很体贴地宣称让你免费试用几个月,到期后可随意取消。一旦你忘记取消,就算默认接受服务,“套餐”从此变“套路”。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运营商的“套餐”让人眼花缭乱:说好的回馈老用户结果却是“杀熟”,推荐的优惠“套餐”开通之后资费反而水涨船高,想要取消订购阻碍重重,合约期内运营商中途变卦不再提供服务……计费方式十分复杂,搞得消费者云里雾里,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坑”。
之所以出现“套餐”变“套路”,一方面,各个运营商、各个营业厅都有业绩考核,业绩又跟每个人的收入挂钩,所以大家只能拼命推销;另一方面,由于新用户不多,运营商和营业厅只能从现有的客户中“挖掘潜力”,所以不管你选择哪个运营商、哪个营业厅,都无可避免地会收到“升级服务”,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路”。
绝大多数人在选定一个运营商之后,都不会轻易更换。按理说,运营商理应心存感恩,善待每一位“上帝”,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推荐最为经济实惠的“套餐”,让这些老客户获得最理想的体验。然而,现实恰恰相反,某些运营商、营业厅却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客户的信任反复“杀熟”,一次又一次“收割韭菜”。虽然说企业短时间内增加了收入、提升了效益,但归根到底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是在透支品牌和口碑,最终会失去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要解决“套餐”变“套路”的问题,除了依靠运营商的自律之外,主管部门也应充分倾听群众呼声,参照市场规律制定行业规范,以严格约束运营商的行为。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应针对投诉集中的问题,及时对运营商和营业厅进行警示和约谈,敦促企业珍惜自身羽毛,厘清自身社会责任,避免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路上跑偏。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