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对一些重点工作进行复盘,总结经验做法,分析存在问题,有助于查漏补缺、改进提升。近期,部分地区公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事故责任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尚未消除的风险隐患。
事故发生有规律可循,通常可以用“瑞士奶酪模型”诠释——奶酪发酵后每一层都有孔洞,孔洞间不完全吻合,一旦孔洞对齐,光线就能穿过。风险隐患就像不间断的光源,当它刚好能穿过所有漏洞时,事故就会发生。
今年夏天,国内某城市的商铺户外招牌设施坠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调查报告披露,当地城管部门巡查检查“走过场”,竟然长期发现不了户外招牌设施的安全隐患;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只发文提要求,不付诸行动,对基层工作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房屋产权人只租不管,未能加强户外招牌设施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维护。房屋管理人认为事不关己,是承租户的分内之事。
其实,有一个关口把住就能切断事故链。可惜的是,房东、店主各行其是,监管部门层层失守,导致历次隐患排查整治都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人为造成监管盲区,最终错过消除隐患的时机。
风险隐患演变成事故,往往由多个因素聚合而成,既不是孤立的过程,也没有事先排好的顺序。比如,多业态经营场所的燃气安全事故,一些不规范操作行为导致燃气泄漏是直接原因,临近区域的火源往往是触发点,甚至油烟管道长时间不清洗存留的油污油垢也会放大事故的严重程度。对此,住建、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不能各管一块,排查风险隐患时要多看一眼、多想一层,列出问题清单,协同推进治理。
抓安全生产,就必须盯住“人、物、系统、制度”等所有环节,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发力,既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也做好衔接配合,宁可踩脚、不可撤步,方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不仅是安全生产,其他领域的工作也有类似情况。一些部门单位看到职责边界就往后退,自认为“做事低调”。有的工作人员遇到难题喜欢分出你我他,不是职责范围内的就不愿意参与。有的部门单位之间在职责稍有不清的情况下,就互相推诿,形成不了工作合力。甚至个别人员还旁观议论,静等同事出错。殊不知,这种免责思维、看客心态,很容易耽误大事。
有些工作看似空间范围不大,但是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如果各方都不重视,往往就会“小地方”发生“大事情”,打个措手不及。比如校园食品安全,从责任链看,责任主体包括学校、教育部门、食堂承包者、食品供应商、市场监管部门等。新修正的食品安全法规定,校方是第一责任人。盘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主要原因都是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管理责任落空,没有加强对承包经营企业、校外供餐单位的日常管理,缺乏对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的监督检查不够有力。
实事求是地讲,各个领域的工作都有明确分工,但工作界面上往往存在交叉、融合的环节。只有主动上前一步,立足大局多思考一点,能够承担的多承担一点,对全局工作有帮助的多干一点,加强信息联通、风险联控、问题联治,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防止形成系统性风险,推动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 黄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