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作为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如今,一大批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新农人正活跃在大江南北的广袤田野上,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注入勃勃生机。目前,我省也正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激励更多新农人驰骋田野,深耕广袤乡村。
正值初冬时节,记者走近几位新农人,听他们谈拼搏、困惑,诉说心里的希冀。
颠覆:乡村里的革新者
新的价值取向、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科技手段,是新农人驰骋乡村的主要特点。
11月末的一天,扬州市江都区邵伯湖畔的艾菱村,90后养蟹人杨超正背着双手在蟹苗塘边溜达,这是他一年中最悠闲的时光。
拥有高学历、90后这些标签,在他看来,“我是新农人,但我没有把农民作为一种身份特征,而是一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职业载体。”
“从南京一所高校的土木专业毕业后,我选择创业做餐饮。但饭店因为疫情开不下去了,所以我就回来帮父母搞搞养殖。”他告诉记者,和父辈相比,自己不管是经营理念还是手段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杨超刚回来时,父母养的是龙虾。此前大家都说龙虾好养,但真正养了才发现龙虾极易生病。2016年第一次养龙虾,出现大面积发病死亡,亏本。第二年又尝试了一次,还是亏本,于是他决定改掉所有的塘口来养螃蟹。“目前我有2100亩蟹塘,受今年夏天高温影响,产量只有去年的一半,好在我们的售价高,虽然没怎么挣钱但也不亏,基本持平。”杨超介绍,目前有3个销售渠道,第一,外地挑膏师来把最好最贵的蟹挑走,第二,给买蟹卡的发货,第三,周边专卖店会来这里提货。
“现在养螃蟹,除了特殊恶劣天气,基本影响不了产量。”杨超介绍,运用物联网之后,他在蟹塘里安装传感器、智能增氧机等,和手机相连就能实时监控各种水体数值,如水温、含氧量、pH值等。以前暴雨来临需要赶紧开增氧机,现在实现自动增氧。目前,核心区400亩蟹塘已用上智慧养殖装备,下一步还要扩大应用面积。
“无人船一次能装载80公斤饲料,跟扫地机器人一样可以在手机上设定航线自动喷洒。”杨超说,一条无人船价值4万多元,当时父母觉得没必要买,认为一条水泥船1000多块,10年都用不坏。于是,他掰着手指跟父母算了笔细账,“平时喂饲料一条船需要两个人操作,一年工资多少钱?无人船撒饲料更均匀,让它绕塘多少圈也不会有怨言。”
杨超是我省新农人驰骋乡村的缩影。去年,江都成立了一个新农人联合会,聚集50多个新农人,几乎都是返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被称为“硕士鸡倌”的翟飞,拥有8000平方米养殖场,养殖设备自动化率达97%,物联网覆盖率达85%。“新农人聚集在一起思路就更广了。有一次我和杨超聊到饲料配比,他说以前用普通鱼饲料喂螃蟹,现在想把蛋黄添加到饲料里。今年我们两个刚好合作上了,他已从我这里订走两三千斤鸡蛋。”
新农人的原点在农村,但他们生产生活的范围早已突破地域局限,成为连通城乡的纽带。平日在江都区吴桥镇经营农庄,双休回南京变身优雅的古筝老师,新农人印颖笑称自己是“两栖人”,“双手的颜色出卖了我,自打经营农庄后,手就没白回去。”
“这个村庄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3年前我说想回来做个农庄,父母反对说没时间陪你玩。”3年过去了,如今她的庄园如同一幅油画,四季景色各不相同,已然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来研学的孩子、团建的员工和感受“慢生活”的市民。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最新调研显示,目前扬州具备“新农人”特征的农村专业人才有229名,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70%,40岁及以下占比63%。他们,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定力量。
困惑:征途中的挑战
奔跑的路上,难免有困惑。
与农民依赖乡土资源不同,新农人既需要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又需要便利的交通和快捷的配送,以适应生鲜产品较短的运输销售半径。
翟飞告诉记者,他的困惑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因为扬州没有快递物流转运中心,我们线上销售就要先发往泰州、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的转运中心。”翟飞介绍,流通成本对新鲜度要求高的农产品是最大的痛点。一单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的鸡蛋订单,虽然能实现24小时内发货,结果转一大圈导致3天才能送达消费者手中。
为此,翟飞和几位新农人筹建的“欣苏农甄选”小程序,目前正在试运行中。“说服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和老一辈农业创业者加入我们的‘甄选’并不容易。首先,产品无论多新都需要足够吸引眼球的包装设计和广告推广,这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优品无优价容易打击新农人的积极性。”他说,农业利薄架不住算细账,网上销售能提高单量,却无法降低流通成本,想让线上小程序为农产品销售加持,急需打造出自己的成功模板。因此,只有依靠云仓的单量优势不断降低物流、包装成本,线上农产品销售才能有未来。
90后新农人李中奇也存在相似的困惑。几年前,他承包常熟市里睦村10多亩土地,创办了秾韵果蔬专业合作社。但是他在前期创业时遇到很多挑战,承包的土地光除草、整地、搭建设施就用去大半年时间,他压力很大。“村民们常开玩笑说20多岁的小伙子、研究生为啥回来种地,随便在哪里上班不比种地强。”李中奇介绍,黄金小玉米是他选择的第一个种植品种,但是让习惯了种植丝瓜、刀豆的农户一时间改变茬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只有一个农户跟着我们种小玉米,第一年他的亩均收益增加了1000多元,第二年不用推广就带动了20多户农户。”如今,他的合作社已带动近百户农户,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让人头疼的是用工难,特别是对用工有一定要求的养殖业。像我们招员工需要会划船,但在本地招不到,现在招的都是宿迁的。”杨超认为,新农人需要懂技术,也要了解政策。有些新农人受资本吸引或情怀鼓舞介入农业领域,对立项条件、补助要求等相关政策了解不多,很容易不接地气、水土不服。比如,有些人对于土地相关政策不甚了解导致设施用房、管理用房不符合要求而被拆除,最后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
像他们这样的新农人在深耕广袤乡村时,面临着一些共性困难和个性问题。共性困难包括用地、融资、用工等。拿用地来说,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新农人对土地质量要求高,一般要对土壤进行3—4年的有机转换,投入大、周期长,希望流转的土地相对稳定,但农民大多不愿签订土地流转长期合同,致使新农人不敢做长期规划和投资。一些新农人是异地经营,需要在基地建设一定的办公、生产、生活等相关配套设施,受用地指标约束,大多难以得到保障。
此外,新农人还面临家庭不理解、社会不认可、对农业理解不深刻等个性问题。一些城市白领放弃城市稳定体面的工作投身农业,有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往往受到家人反对和社会质疑。与生产经营中的困难相比,家人的不理解更容易让新农人感到孤独无助和中途退出。
希冀:田野上的振兴愿景
正因为存在需求,所以满怀希望。
在江都市宜陵镇西湖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直播驿站,记者见到新农人主播杨美玲,她刚结束中午两个小时的直播,正在复盘。
曾经当过记者、做过电商,2022年,杨美玲回到自己的家乡西湖村,经过两年的筹备,她的直播驿站在今年8月份开播。直播间短短3个多月就涨粉过万,平均每场直播曝光人次达到10w+。
新农人在呼唤新农人。对她来说,目前最希望的是能有年轻伙伴加入。“我真的急死了,村里目前没有合适的人配给我。我们前期付出那么多精力,也希望有了足够影响力后能吸引年轻人主动加入。”杨美玲哑着嗓子说,目前她只有一个助理,除了直播还要对接资源、品控,自己一个人几乎干了一个团队的活。
“偶尔也会有黑粉,说你们村没事干了做啥直播带货。我就说,以前当农民扛锄头,现在电商就是一把新锄头,咱们年轻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杨美玲直播间里的产品都是扬州特色美食,但她不想把直播间变成纯商业性质,后期还会搭配相关的文旅活动丰富内容。除了宣传家乡外,她也希望直播能成为孵化平台,让更多年轻人融入进来,助力乡村振兴。
“我恳请有资金实力的公司助力农业一产转型升级,融合二三产业发展,在帮助一产从业者获利的同时,保障菜篮子食品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翟飞表示,如今有部分资本通过建冷库在低价时收购储存鸡蛋,却在高价时抛出,这并不利于蛋鸡产业良性发展。“我希望能降低资本市场对一产农业的挤压,只有从业者挣到钱了,农村产业才有未来。”
陈奕同是南京溧水蜜百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监事,刚刚返乡创业时,他甚至分不清水稻和小麦、山芋和空心菜。如今,他已是远近知名的蓝莓种植专家,常年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农人没有冬闲这一说,我们希望合作社负责人成为体面的职业,能给上山下乡的青年提供与城市同等的社保、子女教育、医疗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记者从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了解到,今年已完成两期新农人培训,举办了以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电商为主题的新农人培训班,近百名新农人参加培训。相关人士坦言,新农人培训涉及农业、人社等多个部门,但目前各种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相对独立,彼此统筹协调还不足。
据了解,去年江苏出台推进“新农人”队伍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提出从聚焦培育主体、加强精准培育、做好服务供给等6个方面加快培育新农人。各地因地制宜出台具体举措,如镇江出台8条政策,计划3年培养100名优秀新农人;苏州对认定的高素质农民和高素质青年农民分别给予社保费用补助和学历教育学费补助;扬州从现代农业发展市级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00万元对新农人所在的新型经营主体项目进行精准扶持。
初冬的帷幕缓缓拉开,温度悄然下降,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新农人的热情如同燃烧的篝火,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