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跨越山海,桑给巴尔绽放生命之光 ——丁香花的“中国味”
2024-12-05 07:04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拓 安莹 杨彦  
1

实施一系列高难度的手术,填补当地医疗技术领域的空白,拓展深化中医领域的优质服务与影响力……9月21日,承载着深厚友谊与崇高使命的第34期中国(江苏)医疗队,历经精心筹备与周密安排,顺利抵达遥远的桑给巴尔,开启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援助任务。在过去的70多个日夜里,医疗队已经在这片热土上扎根,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新的活力与希望。

桑给巴尔盛产丁香,这里的丁香花也有“中国味”。

江苏医生多次创下当地“第一例”

9月21日下午,中国(江苏)第34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22名队员经过1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顺利抵达。他们身着统一的队服,胸前鲜红的国旗和医疗队的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支医疗队共有22名队员,来自淮安市多家医疗机构和高职院校,医疗专业涵盖15个领域,队员分为两队,分别在桑给巴尔岛纳兹莫加医院和奔巴岛阿卜杜拉·姆才医院工作。

来到这里,许多医疗队队员成了多面手。大家有时是医生,负责处理各种疑难危重症患者和各种抢救手术;有时是带教老师,悉心培训当地医生;有时是工程师,组装和修理各种医疗设备;有时又是护士,为患者打针,清点各种手术器械。

“快来!有个5岁孩子气道异物,快不行了!”10月22日中午,医疗队队长陈炜接到紧急会诊电话。他立即组织医疗队耳鼻喉科李玉瑾、麻醉科李广明、口腔科房进、普外科宋研前去抢救,队员们携带相关设备一路奔跑,抵达时,这个5岁的孩子已经面色青紫、神志不清,如果不立即取出异物,恐有生命危险。“当务之急是要赶紧制定手术方案”,李广明首先给患儿进行全身麻醉,由陈炜施行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宋研则临时“客串”手术护士,李玉瑾、房进协同配合。中外医护人员在手术中通力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嵌顿在患儿气管内的异物被取出——一枚项链上的圆珠。

“We did it!”随着一声欢呼,当地医生同事激动得手舞足蹈:“Chinese Magic!(中国魔术!)我们做到了!”这台异物取出手术创造了桑给巴尔医疗史上多个第一:第一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第一例幼儿全麻下支气管镜手术。

多学科联动的模式,不止这一台手术。

受援医院奔巴岛阿卜杜拉·姆才医院外科医生阿里遭遇严重车祸,已经休克。伤者到达时,脾脏破裂、腹腔出血,普外科黄海进、麻醉科宗川曰、骨科王磊、妇科胡林义、影像科柳勇、儿科于春琳早已等候。开放两路静脉通道,补液稳定血压,通过CT快速结果——脾脏破裂,腹腔出血……这样的伤势,仅靠当地医疗力量,患者基本无法救治。队员们全力合作,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摘除了阿里的脾脏和结肠坏死部分。“中国医生,我的中国朋友们,感谢你们救了我。”这是阿里苏醒后的第一句话。

在艰苦环境中填补医学空白,在诸多困难之地,时时可见医疗队的身影。

10月9日,产科病房有一位产妇突发急性心力衰竭,血压58/44mmHg,血氧饱和度34%,呼吸59次/分,病情极其危重,心内科刘旭辉和胡林义,影像科主任张建东共同配合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陈炜说,多学科协作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各专业的优势资源,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也彰显了国际医疗合作的价值,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医学交流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医师的诊疗水平,开拓了诊疗思维。

“我们是医生也是老师”

让当地医生、患者折服的,不只是急救手术。

在桑给巴尔岛纳兹莫加医院,眼科是最忙的科室之一。周二、周四的手术室里,医疗队的周石医生则化身“光明工匠”,面对语言沟通障碍、复杂多样的眼疾状况,她耐心十足,在手术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和当地医生一起为患者实施眼部手术。那些术后重见光明的患者,都会为中国医生竖起大拇指。

一根银针连接世界。12月1日,一场中医针灸讲座引起了纳兹莫加医院多名医生的兴趣。桑给巴尔有不少中风后遗症患者以及儿童脑瘫患者,他们肢体活动不便,还有人失去语言交流能力。头皮针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当地尚无人掌握这项技术。

医疗队中医针灸科李登科便给当地医生进行培训,结合国际标准化头皮针,讲授了焦氏头皮针各功能区定位和治疗作用。医院中医中心负责人哈夫萨激动地说:“感谢中国医生将中医新技术带到桑给巴尔并教授给我们。”

“医疗队所在的医院只有一套输尿管镜,当地的医生特别想掌握这项技术。”泌尿外科牛晓兵说,“我们选择合适的病例开展输尿管镜检查,检查中从持镜方式及进镜技巧等方面详细介绍操作的细节,并将每次操作记录到电脑内,供医生平日学习总结。当地医生也一直表示,又见识了一次医疗队医生的高超技术。”

一台台手术、一次次医教,践行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10月17日,妇产科秦珊珊和当地医师施行“腹腔镜下盆腔包裹性积液+盆腔重度粘连松解术”,仔细分离粘连、高效安全完成手术同时,她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医院医师相关手术技巧。10月22日,耳鼻喉科的别同武耐心细致地指导当地医生手术细节,每一步操作细心解释。医疗队不仅给当地医院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还指导当地医生独立完成一些手术。目前耳鼻喉科每周两个手术日,前11个手术日,已经完成包括耳部恶性肿瘤、全组鼻窦、扁桃体腺样体等手术30余台。

“他们或许不知道我的名字,但会记得我白衣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记得诊治过他们的医生来自中国。”别同武说。

在奔巴岛的阿卜杜拉·姆才医院,当地人亲切称之为——中国医院,这个偏居奔巴岛西南角的小渔村也因为这个医院,成了“医疗城”。从“开一刀救一个病人”、提供医疗设备、提高当地医生医疗技能,到更注重培养当地医生的诊断思维、规范操作及改善当地医院管理制度,医疗队成员努力将国内的工作经验与当地医疗特点相结合,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不断发出中国声音、留下中国印记。

让传统友谊扎根人民心间

在医疗队中,还有一些队员的身影或许并不常出现在医疗场合,但他们同样是这个团队不可或缺的一员,默默地发光发热。

作为医疗队的厨师,纪国华和尹扬雷负责团队的营养保障,他们用一碗碗热饭、一道道美食,让远离故土的队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桑给巴尔,厨师的工作并不像在国内那么“信手拈来”。在这个陌生的国度,资源有限,许多熟悉的食材并不容易买到。为了保证队员们的饮食健康,纪国华不仅每两天就去菜场采购新鲜食材,根据当地条件不断调整食谱,还会自己动手包水饺、包子,做一些淮安口味的菜,确保饭菜的多样化和营养均衡。“肩负着为全队成员提供一日三餐的重任。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也是大家一天辛苦工作后最需要的慰藉和能量补充。”纪国华说。

胡思宇不仅扮演了语言转换者的角色,更成为了促进合作的纽带。胡思宇是90后,来自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她告诉记者,“当地人的英语口音很重,作为医疗队唯一的英语翻译,我只有不停地去听,听不懂的情况下,要询问清楚才能准确翻译。”一个多月来,胡思宇不仅要负责医疗队治疗的翻译工作,还承担了与桑给巴尔卫生部、移民局、银行等多个政府部门、机构沟通的重任。无论是在会议场合的交替传译,还是处理复杂的跨部门事务,她都精准翻译,高效地完成任务。

12月的岛上天空很蓝、云朵很白,空气中飘着丁香花的清香。医疗队已经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牙牙学语的孩子,见到队员们都会叫上一句:“亲呐,你好!”在医疗队驻地,成片的丁香树上方,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国虽有界,医者无疆。“虽然我们的肤色不同,但是心意能够相通,他们渴望帮助,我们义无反顾为患者竖起生命屏障。”医疗队队员、消化内科的周静芳说。

“今年是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派遣60周年。在这里,我们更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陈炜说,走出国门,代表的是江苏、关乎的是祖国。非洲有句谚语,“独行快,众行远。”队员们将大力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不以山海为远、不负光荣使命,以精湛医术造福当地百姓,努力让传统友谊扎根人民心间、代代薪火相传。

记者 王拓 安莹 杨彦

标签:
责编:戴凌